科技创新,下好“先手棋”

2016-12-16 13:58 安徽日报

为中科大研究人员在量子通信研究中利用示波器检测光信号。 

中科大问鼎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神舟十一号遨游太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即将全线贯通……今年以来,国内重大科技进展中,无不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安徽力量”。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省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下好创新“先手棋”,在独创独有、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上下功夫,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最亮丽的名片。

本报记者 桂运安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抢占前沿制高点

——敢为人先做好原始创新,在世界前沿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

日前,经过3年多的建设,合肥与上海两地间成功实现远程量子保密视频会议,标志着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正式开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是我国首个量子通信领域国家级重大工程,也是全球首条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该项目由中科大牵头负责,全长2000余公里,建成后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等地的城域量子通信网。

“实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理想的方法是先用光纤实现城域网,再利用卫星实现广域网。”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伟说。今年8月,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京沪干线”与“墨子号”连接后,将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再次走在世界前沿。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贯彻省党代会要求,全省上下纷纷行动起来,合肥市先后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16类34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芜湖市航瑞航空动力装备公司成功研制出6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填补了国内国际行业空白。

唯有在原始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才可能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中科大量子通信 “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多次创造世界纪录;中国电科38所直升机卫星通信终端“照亮”神舟回家路……回望2016年,我省紧盯世界前沿,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在创新平台上下功夫,催生变革性技术

——创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一流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40万高斯稳态磁场,世界一流水平……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实现40万高斯稳态磁场,磁场强度世界第二。此次研制成功的混合磁体装置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成为我国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这一大科学工程实现多项突破,在材料、生物工程、磁约束可控聚变能等领域催生了多项变革性技术。

未来,在国家综合性大科学中心的蓝图上,合肥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1月22日,我省正式发布《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省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大科学装置群为基础,整合相关创新资源,集聚一流人才,培育原创性成果,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提升我省战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天地一体化;离子医学、基因科技;磁约束核聚变、智慧能源;大气环境……聚焦四大领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出炉,即将上报国家审批。在大科学中心的蓝图中,我省将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领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求催生一系列变革性技术。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合肥光源、东方超环、稳态强磁场……目前,我省已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总数居全国第2位。大手笔启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只是我省打造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

“贯彻省党代会要求,必须在创新平台上下功夫。”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支持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支持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支持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建设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通用机械研发中心,支持中国电科38所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孔径阵列、城市安全预警技术等创新平台。

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打通“最后一公里”

——汇集创新要素,搭建转化桥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让更多成果在江淮大地“开花结果”

在美亚光电实验室里,一套最新研发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装置——质谱红外光谱联用仪,格外引人注目。利用这一“利器”,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癌细胞、大气污染物等进行化学微量成分的检测分析,这是国内首次实现质谱和光谱联用的科学仪器。这套单价超过1000万元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装置的诞生,恰是我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4年前,科技部发布质谱光谱联用仪研制和产业化项目时,光谱和质谱联用在国内外都是空白。中科大量子精密测量谱学实验室在质谱和光谱领域已有50余年积累,但在产业化方面毫无经验,美亚光电恰恰有着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在省科技厅的牵线搭桥下,两者强强联合,顺利拿下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项目,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首套样机的成功运行。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畅通转化通道,必须搭建转化桥梁。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则应建立规范化、专业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发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机构以及相关科技服务,让成果转化有动力、有渠道、更通畅。

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单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汇集了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平台,带动了项目、团队、成果、平台协同发展,打通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各类实验室49家,孵化企业163家;合工大智能院组建科技平台4个,孵化企业31个;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组建研发机构8个,孵化企业33家。

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中,蚌埠日前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是我省唯一获该奖项的城市。该市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9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1家,其中50%以上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合肥市已建成安徽联合产权技术交易所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开通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创新链条,今年前10个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目前,全省已经有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通过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我省的科技成果正在转变成强大的科技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