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南西北之人”文化学者张崇琛

2016-12-20 11:47 兰州日报

张崇琛

号鹤园。1943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兰州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古代文学学会荣誉会长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随笔、散文各百余篇。

“我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但不觉得辛苦,还以此为乐。”张崇琛告诉记者。

采访伊始,张崇琛首先介绍了山东省的一些历史文化,因为这是他出生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他才喜爱上了文史。张崇琛说:“我的老家在山东省诸城市,在山东省的东南部,离黄海只有一百多里路,后边是纵深的齐鲁大平原,前边就是黄海。山东这个地方最早拥有着东夷文化,之后姜尚与伯禽建立齐鲁两国就有了开放的齐文化和朴厚的鲁文化。而我老家诸城的文化圈实际上是属于琅邪文化,介于齐文化和鲁文化之间,并兼得齐鲁文化之长。”

谈到自己的过往,张崇琛说:“我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在庄稼地里干活。小学四年级是在本村上的,五年级就到镇上去上了,离家5里地,中间隔着一条潍河,早上一趟,晚上一趟,早出晚归。上初中,学校离家8里路,也是早出晚归。每天放学回来后,太阳还高,就到地里去干活,挣工分。记得初冬潍河刚结冰和春天潍河冰冻还没化的时候,潍河的水到我的膝盖处,一层薄冰把两条腿都割破了,晚上一觉醒来,两条腿疼的厉害。此外,当时穿的衣服虽然不能说是衣不蔽体吧,但冬天就一件薄棉袄,里面连个褂子都没有,扣子豁开两三个,露着肚皮顶着北风走。每每想起很是心酸。”

条件虽然艰苦,但张崇琛却有着自己的排解方式,那就是写作。张崇琛说:“那时放学从学校往家走,这一路上我就能构思好一篇散文、或是一首诗歌、或是一篇通讯,回家吃完饭后用母亲糊窗户的纸写出来。当时没钱买笔和墨水,就花两分钱买个蘸笔尖,用高粱杆作笔杆。再花两分钱买一块化学片捣碎了放在雪花膏的空瓶里兑点水,蘸着它写。写完后用窗户纸糊一个信封装好再用地瓜粘上,把右上角剪掉,在信封上写上‘稿件’两字就可以免费邮寄了。隔上一个星期就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登出来,很是高兴。所以,在初中时我就已经在县报和地区报纸上发表过十余篇诗歌、散文、通讯、小小说了。”

与香港大公报社长姜再忠合影

高中毕业后张崇琛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为他之后从事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张崇琛说:“在大学我受业于许杰、钱谷融、徐震堮等名师,学到了很多东西。1967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四个面向’的号召来到了兰州建工部七局。那时没有固定岗位,哪里有空缺就被分到哪里工作,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先是到建工部七局一中当老师,之后会计空缺又去当会计,当时我曾调侃说自己是上海财经学院毕业的。有时还让我去教革命文艺,幸亏我会唱一些样板戏,于是就教样板戏。4年后,我又被调到了职工医院,天天跟医院里的老中医们接触,学会了把脉、开方。记得文革后考研究生,我当时犹豫想报中医研究院,但因为孩子小最终没考成。之后于1978年进入了兰州大学,教先秦两汉文学。在兰大教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由教育部办的进修班,即楚辞研修班,跟随姜亮夫先生学习楚辞和先秦文学。姜先生的学问非常之好,他是王国维的研究生,又是章太炎的及门弟子,我跟随他进修了一年多,因此成了王国维、章太炎的再传弟子。回到兰州后一直教书,除了教先秦两汉文学外,还开了很多选修课,如中国文化史、《楚辞》研究、《聊斋志异》研究、先秦散文研究、古代文学研究法等。到1986年底被提为副教授,1994年底被提为教授。”

众所周知,张崇琛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的专家,他治学的特点是大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主张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张崇琛告诉记者:“我研究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我具体的专业是先秦两汉文学,但是越往下延伸到宋代文学和清代文学。我的研究领域有《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汉赋、诸葛亮、苏轼、蒲松龄等,另外我还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琅邪文化等。我研究的方法是‘大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百科全书式的,《诗经》、楚辞、《聊斋志异》、《红楼梦》等都是如此。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单从一个角度进行,而要站的高一点,在大文化视野下进行研究,角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例如我研究《楚辞》,对《楚辞》的咏‘兰’就下过一番功夫。《楚辞》中一共咏‘兰’42次,每一处的‘兰’是什么?在古代叫什么?在现代叫什么?它的学名用拉丁文应该如何固定?为什么《楚辞》要咏‘兰’?这些我都研究。我的‘大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就是打通了古今,融通了文史,既注重考证,又注重理性的辨析,这种研究方法,我认为是继承了王国维、姜亮夫先生的学术传统的。”

在张崇琛的众多研究领域里,对诸葛亮及其家族的研究可谓广为人知,因此先生也被誉为中国系统研究诸葛氏家族的第一人。而对诸葛亮的研究,最早又是源于张崇琛幼时的一段经历。张崇琛告诉记者:“我的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没上过一天学,但他认识很多字,也会品评书法,还会鉴赏文物。我跟父亲到地里干活,父亲在休息时就告诉我,这个地方叫葛陂,古时诸葛亮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还给我讲了一些故事。他不会征引文献,但我后来拿文献与他讲的故事对照,则完全符合。这些经历让我开始萌发了对研究诸葛亮及其家族的兴趣。我写过一本书叫《诸葛亮世家》,我将诸葛亮及其家族置于琅邪文化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并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精心地考证,将一个近真的诸葛亮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对诸葛氏家族的脉络及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也作了勾勒。”

与袁行霈合影

张崇琛先生经常开玩笑说他是一个“东南西北之人”。何为“东”?出生在山东;何为“南”?在上海和杭州求学;何为“西”?在兰州工作;何为“北”?娶了一位东北太太。如今,这位“东南西北之人”的张崇琛先生已经退休十余年了,但他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先生告诉记者:“我现在还经常写些文章,今年又写了很多篇了。此外,省内外有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事也找我,只要力所能及的,我也会参与。做这些事,我不觉得苦,而且还乐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