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走好农业品牌化市场化道路

2017-03-15 13:35 兰州日报

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决胜全面小康?2月22日,中共兰州市委以兰发【2017】1号文件,正式下发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关键举措等进行了明确。近日,《兰州日报》特邀市委农工办主要负责同志,对市委“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一】

调优调顺调好农业产业结构

【文件解读】如何正确判断形势,确定发展方略,至为关键。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可以说是今年《意见》的最大亮点。市委“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方向,在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力,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走好农业品牌化、市场化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实施都市农业、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5大产业发展规划,推进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8个千亩蔬菜、药材、百合、玫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多点支撑、有效供给的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以资源优势为支撑优化区域结构,在远郊干旱山区重点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突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打造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在中远郊川水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城市近郊及县域中心地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突出设施蔬菜、花卉、优质林果、乡村旅游,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以适度规模为方向优化经营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

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4万吨百合、2万吨玫瑰、3万吨中药材、18万吨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推动百合、玫瑰、中药材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规模化发展、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加工发展。年内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加工量分别达到77亿元、310万吨。

【关键词二】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文件解读】新常态下有新要求,必须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挖掘农业农村资源,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业多种功能的消费潮流,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依托兴隆山、兰山、石佛沟、青城古镇、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景区规划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年内建设休闲农业园区10个、休闲农庄20个,建成4个旅游示范镇、8个旅游示范村和300个星级农家乐。

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打造“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年内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3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市乡镇、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成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一期)项目,启动城区蔬菜瓜果交易批发市场“出城入园”,年内鲜活农产品冷链冷冻设施储存能力达到80万吨,新建和改造便民市场8个,建成“5个统一”的新型肉菜便利店50个。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员为重点,年内培训农业科技人员4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

【关键词三】

补短板、缩差距,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件解读】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作出的庄严承诺。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紧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期盼,大力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房屋等基础设施条件。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年内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梯田2万亩。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年内更新改造大型泵站4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万亩。

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健全投入长效机制,年内解决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解决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农村山区“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养护600公里。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实现行政村100%通光纤。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省会农村”意识,大力开展农村“十乱”问题综合整治行动,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提升省会城市形象。

编制和完善全市村庄规划、村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规划,启动重点乡镇所在地和多村连片集中片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建设排污管网渠道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启动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试点。加快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试点工作。

关键词四: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文件解读】按照市委“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年要坚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推进小康村建设“两手抓”,加快美丽乡村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以小康村、旅游风景区、交通主干道沿线和城市出口为重点,年内建成14个省级、20个市级、20个县区级美丽乡村和60个环境整洁村,集中打造5个以上连片整治区。

支持青城古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争取河口黄河风情小镇、什川梨园小镇入选国家特色小镇,抓好阿干镇、连城镇、红城镇、苦水镇、金崖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

全面落实《兰州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1+17”“1+21”精准脱贫方案。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打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的组合拳,确保绝大多数脱贫群众不返贫、贫困发生率不反弹。

按照“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干净整洁村庄美”的标准,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道路硬化、房屋提升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220个小康村。

关键词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文件解读】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城乡一体、全覆盖的要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升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完成33所村级幼儿园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舞台”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和县区“三馆”改造提升,年内完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小康村“乡村舞台”标准化建设,6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出台兰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实施方案,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目标。

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和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补助标准由年人均5900元提高到6320元,分散供养补助标准由年人均4825元提高到5155元。

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力度,制定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开展公共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十大专项行动”“五进”活动,实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115”工程,年内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000人以上。

关键词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文件解读】我市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通过改革,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才有可能把这种潜力释放出来,转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发挥好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年内建成2个县区分支机构,开设15个乡镇服务窗口。

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支持。全面推行“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金模式,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扩大肉羊、设施农业、中药材等地方性政策保险推广范围。出台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优先支持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使用目标相近、投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确保涉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权试点交易。继续推进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启动推行河长制。加快供销社综合改革,建成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14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