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兰州市“六步棋”入局
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决胜全面小康?2月22日,中共兰州市委以兰发〔2017〕1号文件,正式下发《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关键举措等进行了明确。一场从上到下、走好农业品牌化市场化道路的行动正在兰州市全面展开。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三农”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兰州市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提前建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重要底色是实现绿色发展,核心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7年,兰州市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着力打造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版”,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新短板,加快建设富裕农村、美丽农村、和谐农村,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第一步:瞄好市场靶 调优调顺农业结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一个重大课题,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是破题利器。兰州市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聚力调优调顺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推动农业发展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农产品供应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生产没有适应需求的变化。重点实施都市农业、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5大产业发展规划,推进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8个千亩蔬菜、药材、百合、玫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多点支撑、有效供给的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油用牡丹、文冠果、西甜瓜、红提葡萄等特色产业,适度推广荞麦、甜高粱、杂豆等小杂粮种植。二是以资源优势为支撑,优化区域结构。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对资源和环境有很强的依附性。在远郊干旱山区重点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突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打造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中远郊川水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城市近郊及县域中心地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突出设施蔬菜、花卉、优质林果、乡村旅游,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冬季蔬菜供应的重要渠道,加大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坚持社会化投资、市场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经济林,培育特色林果业。扩大苜蓿、青贮玉米等草料种植,加快粮草畜循环,推动草产业发展和秸秆饲料化。三是以适度规模为方向,优化经营结构。经营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供给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项目支持、用地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内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等问题,年内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规范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第二步:唱好融合戏 培育新业态新产业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是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之举。兰州市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管理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和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管理农业,加快4万吨百合、2万吨玫瑰、3万吨中药材、18万吨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推动百合、玫瑰、中药材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规模化发展、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加工发展,年内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加工量分别达到77亿元、310万吨。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发挥省会城市优势,依托兴隆山、兰山、石佛沟、青城古镇、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景区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片区。支持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建设集观光、休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农业景区和智慧园区,年内建设休闲农业园区10个、休闲农庄20个,建成4个旅游示范镇、8个旅游示范村和300个星级农家乐。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融合,发展民宿经济、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年内每个县区选择1个乡镇、2—3个村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三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打造“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3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市乡镇、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设农产品电商经营标准化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知名品牌,年内重点培育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开展农村电商实用人才培训,实行“1+1+N”模式,为每个行政村培养1名懂电商的大学生村干部、1名电商致富带头人,年内培训农村电商人员1000人。
第三步:走好绿色路 确保人民舌尖安全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促进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兰州市准确把握优质绿色的农产品紧缺、农业环境资源污染严重等现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把绿色生态贯穿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推进绿色化生产和生态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一方面让农业生产“绿”起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追溯体系,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玫瑰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土壤、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整乡试点,推动农用残留地膜、尾菜、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实现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让农村“绿”起来。加快实施“省门第一道”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沿线生态绿化工程。探索全民绿化有效路径,推进南北两山、农村宜林荒山荒地等种草植树绿化,打造绿色屏障。大力实施营造林12万亩。开展“生态村镇”创建工程,年内支持建设150个“生态村镇”。
第四步:出好科技牌 插上农业科技双翼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擎。为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兰州市把新技术研发、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给农业插上科技双翼,通过科技降低农业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农业科技研发。充分发挥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在科技、设施、人才等先进要素聚集方面的明显优势,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动与甘肃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甘肃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对接,争取进驻兰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开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优势品种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广应用农业新设施、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推进特色畜产品品种改良。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深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完善推广机制,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强化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完善“农业远程视频服务”等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精准生产、管理服务、追溯体系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三是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把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行“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市场价值评价”等方法,将评价结果与政府补贴和奖励挂钩,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挂钩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力争每个特色产业有一支高素质科技队伍,每个村子有一批种养技术能手,每家农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四是强化农业机械应用。加快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租赁公司,扶持推广适合兰州地区耕作条件的农业机械,加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中药材、林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具利用率,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用工成本。
第五步:算好差距账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短板中的短板。兰州市紧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期盼,着力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房屋等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年内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梯田2万亩。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年内更新改造大型泵站4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万亩。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庄浪河干流永登段、大通河和湟水河红古段中小河流治理,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沿线和“省门第一道”景观提升水利配套建设。继续实施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市列重点小型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二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年内解决3.0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自然村通动力电,重点解决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农村山区“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养护600公里。持续巩固提高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水平,确保有住房、无危房。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和热能利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实现行政村100%通光纤。三是补齐农村环境面貌的短板。牢固树立“省会农村”意识,开展以农村柴草乱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放、畜禽乱跑、棚圈乱搭、广告乱贴、摊点乱设、房屋乱建等“十乱”问题综合整治行动,坚决打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编制和完善全市村庄规划、村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规划,启动重点乡镇所在地和多村连片集中片区垃圾填埋场建设。优先在特色小城镇、乡村旅游景区、黄河沿岸重点乡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启动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试点。加快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加快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年内建成14个省级、20个市级、20个县区级美丽乡村和60个环境整洁村,集中打造5个以上连片整治区。按照“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干净整洁村庄美”的标准,全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年内建成220个小康村。四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短板。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行“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33所村级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舞台”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和县区“三馆”改造提升,完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小康村“乡村舞台”标准化建设。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目标。提高低保补助和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步:打好改革战 增强三农内生动力
改革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兰州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重点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兰州农村产权市场建设和农村“三资”管理改革,开展“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通过农村确权、赋能、搞活,进一步明晰农村产权性质和归属,赋予农村财产充分权能,激活农村发展要素,撬动农业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为更好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式,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健全农业农村投入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优先支持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发挥“四两拨千斤”杠杆效应,通过基金、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和PPP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合力效应,整合使用目标相近、投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支持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七里河区等贫困县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继续实施蔬菜、肉羊、中药材、玫瑰、百合等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改革措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是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全面推行“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金模式,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完善政策性保险制度,扩大肉羊、设施农业、中药材等地方性政策保险推广范围,启动兰州市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三个农业保险政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榆中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不断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难题。五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织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着力提升田间管理、农资配送、农机作业、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帮助农民控成本、降风险。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益服务。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