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商扶贫的"陇南样本" "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央广网兰州3月19日消息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走进大山深处的成县鸡峰镇草滩村,最热闹的地方是村里的电商服务中心,一间不大的屋子中间是两台电脑,靠墙的货架上是土鸡、土鸡蛋、土蜂蜜以及核桃、山野菜、中药材等农产品。
“从腊月到正月,‘三土’产品(土鸡、土鸡蛋、土蜂蜜)特别受欢迎,都有些供不应求了。”大学生村官牛会强一边盯着网店“草滩珍宝阁”的页面填写发货信息,一边介绍网店的经营情况。
“以前花3个小时背着土鸡蛋到城里集市上卖,一个只能卖五毛钱,在网店可以卖到两元钱。”对于互联网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民周春云感受很深。
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电商扶贫。正是有了电商扶贫的推动,陇南农产品销售如今已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新格局。
变“万水千山”为“近在咫尺”
长期以来,陇南是我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虽然生物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但由于受交通、信息、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优质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当地脱贫步伐。
如何让山珍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陇南市委、市政府一直苦苦寻求对策。
2013年5月,成县在网络上尝试宣传、销售核桃,引来了众多“网客”,让成县核桃声名远播,卖出了好价钱。
也正是从这次“偶然”中,陇南市委、市政府看出了“必然”,开始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探索之路。
通过多次调研,依据自身基础条件深入分析后,2013年底,陇南市确定“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县成立全省首家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陇南各地电商协会相继成立,阿里巴巴讲习所第一次开讲选中陇南,各个县区、乡镇、村社、个人的淘宝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此同时,陇南市及九县区均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选配了专业人才;市、县两级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争取项目等多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电子商务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卷了陇南的县区、乡村,全市发展电子商务的热潮迅速掀起。
创出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
在广泛学习考察、汲取各方经验、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陇南市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协会运作、金融支撑、媒体助力“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陇南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初期精心呵护、全力帮助,中期加强指导、培育壮大,后期依托市场、强化监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金融、农牧、工信、交通、工商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陇南市还下大功夫搞好配套服务。各县区采取政府补助的办法,支持网络运营商加快通村网络建设步伐,对有开办网店需求的村,优先架通宽带网络,在重点景区、饭店,政府投资开通了无线网络,方便游客上网。
此外,扶持加快平台建设,引进浙商华昌投资集团,投资9亿多元,在成县建成了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用4个多月时间建成了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于2014年8月8日成功上线运行。在加强与淘宝网合作的同时,与京东商城、世纪之村、善融商务、中药材天地网、微店、各类团购网站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合作,一些县区还自建了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农务、政务、商务、党务合一,共同发展。
为解决物流难题,陇南市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支持有条件讲诚信的创业青年发展自助“草根物流”,大大提高了网货配送效率。
电商发展,人才是关键。借助电商学院的优势,陇南市开展电商扶贫培训超过13万人次,并选派未就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普通村民到浙江等省进行观摩学习。
为确保网销产品的质量安全,陇南市支持八县一区建成了9个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电子商务示范服务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特色农产品网货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探索建立了质量追溯、监督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市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全市共开通政务微博2690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180个、政务网站385家、商业网站27家,通过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宣传陇南良好生态,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叫卖优质特色产品,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生活力,百姓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微媒营销、绿色产品广宣传’的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截至目前,全市开办网店10389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累计达到64.6亿元,直接带动5.7万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1.4万多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全市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3.2亿元。
“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陇南的农特产品只能“翘首期盼”外地客商,现在,借助网络直销全国。通过把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推产品,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1100多万亩。
90后小伙赵骎所在的礼县永兴镇捷地村,是礼县苹果的主产区。2015年年底,赵骎从部队复员后,看到电商在陇南发展得如火如荼,便萌生了在网上售卖苹果的想法。
一年多来,经过精心策划运营,赵骎的“礼县苹果百捷果蔬”网店销量大幅增长,店铺信誉等级就从0升到1皇冠,销售总额突破250万元。
从2015年开始,礼县将70%以上的苹果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网上销售额2015年达到了2600万元,2016年达到了4000万元。
在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礼县13家电商企业、30个电商团队、300多户网店和微商参与苹果销售,有效缓解了传统市场的苹果销售压力,保障了果农的收益。
近几年,通过把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推产品,带动陇南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1100多万亩。
目前,全市已开发了适销产品629类1126种,建成网货供应平台83个,形成了成县核桃、礼县苹果、武都花椒、陇南油橄榄等知名网货品牌,引进培育了大樱桃、草莓、金银花、油牡丹等一大批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全市认证“三品一标”226个。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陇南市为每个试点贫困村研究确定了适宜网络销售的主打农特产品,积极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每个试点乡镇扶持发展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龙头企业;对试点乡村农业专合组织、土地流转企业和能人大户,以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促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能人大户与电商交易平台对接,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多形式增收就业。
转变观念激发发展新活力
在电商扶贫过程中,不仅催生出了众多新兴产业,还带来了观念之变、思维之变。
“意识一旦萌芽,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任雅静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派来陇南发展农村淘宝的。她说,目前,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西北第一批项目在武都、成县和礼县先后建成。
除解决贫困乡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外,陇南电商扶贫还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村公路硬化率、宽带网络覆盖率等大幅提高,目前,全市物流企业有247家,快递网点建设数量928个,村邮站1200多个,基本形成了“县区有物流园、乡镇有快递服务站、村有代办点”的物流快递服务体系。
此外,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示范村,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产品和当地土特产等多项业务,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手工艺品和家庭手工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升级发展。
电商扶贫打开了陇南发展的“创新之门”“开放之门”,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网络的能量,促进了贫困群众“互联网思维”的树立、自我发展理念的转变,让贫困乡村农户、农业合作社等变身网商,学网、触网、用网成为农村群众的新时尚。
顺应“互联网+”,陇南市还建成了陇南市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涵盖所有农户,分析各类致贫、返贫因素,精准匹配扶贫措施、实时监测脱贫返贫状况、动态反映相关责任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度,监督预警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等。
2015年,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电商扶贫试点市,并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在2016年开展的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陇南市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杨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