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合聚力 兰州重拳铁腕“整治攻坚”

2017-04-06 10:58 中国经济网

近几月以来,兰州市民惊奇的发现,长期占道经营的小摊不见了,乱停乱放的车辆消失了,满街冒烟的烧烤点销声匿迹了,背街小巷干净了,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了……这些可喜变化,得益于兰州市从今年初集中开展的交通秩序、城乡环境、背街小巷整治攻坚战。

为切实解决兰州市交通秩序、城乡环境卫生、背街小巷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弥补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和规范有序的公共秩序,从2017年1月1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兰州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交通秩序、城乡环境、背街小巷“三大整治行动”。

兰州市政府副市长、秘书长唐琦近日在有关会议上表示,近三个月来,“三大整治行动”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交通秩序严管重罚的态势基本形成,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主次干道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农村公路、铁路沿线和乡镇政府周边村庄陈年垃圾得到集中清理;背街小巷灯不亮、路不畅、车辆乱停放等事关民生的问题得到集中解决,整治行动起步良好,整体氛围基本形成,并越来越赢得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赞许与认可。

重拳铁腕 打造交通“秩序之美”

2016年底,兰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像打赢治污攻坚战一样,坚决打好治堵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集国内多家优秀设计单位听取意见建议,并由分管副市长带队,赴深圳、上海等地学习考察治理拥堵和整治交通秩序的经验做法,出台了《兰州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方案》等9个子方案,形成了治理交通拥堵“1+9”方案,并加快推进和实施,打通了城关区元通大桥、五里铺桥等断头路和“卡脖子”路段。

交通秩序整治攻坚战中,以全警动带动全市动、全民动,采取机关增援基层、各警种增援交警的超常举措,抽调其它警种855人支援交警。整治期间,全市投入2700余名警力,在主城区设置了33个整治责任区和129个严管执勤岗位,每天7时到20时严格管控,做到对交通违法管理的全覆盖、零容忍。坚持先抓最难的事,把行人乱穿马路以及机动车乱鸣号、乱变道、乱停放“四乱”作为整治主要突破口,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违法和重点车辆“四个重点”,对行人乱穿马路和机动车乱变道、乱停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坚持先拍照取证、再处罚处理;对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落实现场罚款处罚措施;对在职人员乱穿马路拒不缴纳罚款、乱鸣号拒不接受现场处罚的,通过查验身份证、工作证等方式,核查确认其所在单位并予以告知,追查处理;对退休人员乱穿马路拒不缴纳罚款、乱鸣号拒不接受现场处罚的,核查确定其居住小区,张贴通报、书面点名予以曝光;对乱穿马路拒不缴纳罚款、乱鸣号拒不接受现场处罚,又拒不提供所在单位或居住地址信息的,责令其现场纠正交通违法不少于2小时以上。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劝阻交通违法行为80.3万起,暂扣机动车1502余辆、非机动车1027余辆、证件976本,行政拘留498人;查处酒驾360起,其中醉驾89起,刑事拘留36人;劝阻行人违法30.2万起,现场罚款处罚8678起,因行人交通违法造成的事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8%,死亡人数下降9.09%。交通秩序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的严管重罚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针对兰州火车站交通秩序混乱、乱停乱放严重、环境卫生差等问题,组织多部门开展重点整治,明显改善了交通秩序。在全市交通部门启动了“树标杆、做表率,深化全市公交出租行业三大整治行动”,重点实施交通秩序、车辆装备、行业形象、驾驶员队伍、服务质量“五大”提升工程,开展“畅交通行车秩序大督查”行动、交通违法和服务投诉热点讲评活动,整治社会车辆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查处公交车违规行为334起,检查出租汽车7665辆,促进公交出租营运秩序持续好转,驾驶员文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公交、出租行业标杆引领和表率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公安、交通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强化对非法营运车辆的打击力度,重点加大了对火车站、小西湖、西客站等区域非法营运的整治力度,查处非法营运小客车816辆、摩托车600多辆。

创新机制 打造城乡“形象之美”

将一线环卫工人“爱心早餐”纳入财政预算,与245家牛肉面馆签订了《“爱心早餐”供应协议》,累计发放爱心餐票58万余张,预计全年补贴达1645万元。主城四区加大了环卫设施投资,城关区计划投入资金7.5亿元,增加各类城市管理人员5033人,购置环卫作业车辆707辆,增设果皮箱400个;七里河区计划投入1500万元,增加45台环卫作业车辆;安宁区增加了120辆新型电动保洁车;西固区新增了40台环卫车辆。目前,全市每天出动环卫工人约7000人次,对200多条主次干道、2000多条人行道和背街小巷进行清扫保洁,

对农村陈年垃圾得到集中清理,2017年,首次将农村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全市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0元标准,市级预算列入1256万元,各区县财政同步配套落实10元以上,专门用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积极整合小康村、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农村环保和农村绿化等项目资金,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制定出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洪道治理、集贸市场整治、卫生厕所改造等专项整治方案,布局规划了农村垃圾填埋场,各区县编制了农村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村庄植树绿化、村庄亮化、垃圾集中填埋场规划、集贸市场整治、面源污染治理、河洪道治理等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配套方案,特别是编制完成了农村垃圾集中填埋场布局规划,为破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约瓶颈、解决农村垃圾终端处理问题提供了路径。

全市各区、县结合实际对农村环境整治进行了探索。西固区在乡镇、涉农街道全部建立了基层环卫所,配齐人员、设备,进行专业化保洁,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永登县龙泉寺镇、兰州新区秦川镇、中川镇实行垃圾不落地农村环卫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皋兰县在忠和镇、水阜镇试点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垃圾清运市场化等路径。

因地制宜 打造街巷“舒适之美”

背街小巷环境初步改善。按照“一街一档”的要求,对全市背街小巷开展全面摸底,建立927条背街小巷整治档案,并开展了初步整治,解决了部分背街小巷道路坑洼不平、路灯残缺不亮、机动车侵占道路停放等问题。

今年,按照 “一街一景”的思路,全市计划完成300条精品示范街。建成了木塔巷、南城巷、杨家园、通渭路等精品示范街巷,发挥了良好示范引领作用。安宁区初步建成十里店“四库全书文化”精品街、街坊路“水墨印象”精品街、建宁路“话说党史”精品街、区委小巷“工业文化”等9条精品街、2条严管街、4条示范街,并提出实施“十里桃花”再造工程;城关区100条城市管理示范街项目已完成可研招标;七里河区(24条)、西固区(9条)正在积极推进重点精品街巷提升改造工作。

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坚持高标准推进整治工作,对实施的每个整治项目力求精益求精,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标准整治,打造展示兰州城市形象的“窗口”,力争把背街小巷建设成靓丽的风景线和旅游的新景点,把夜市和小吃一条街打造成兰州的品牌街,把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兰州的景观线。同时,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改善提升,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整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