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在兰州,你们在哪里?
55年前与高中同学的合影。
杨隆骞老人珍藏多年的毕业证书。
从沈阳到北京、从北京到张掖、再从张掖到兰州,74岁的杨隆骞老人经历了许多事也经历了许多人,其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已经被老人淡忘。但老人却一直无法忘记“北京五十六中59级二班”的那44个高中同学,因为他与这些同学在自己最美好的“季节”相遇,一起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值得记忆终生。用老人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念想!
1、在北京遇上了最难忘的同学
“陈殿明、李琳、李元、陈增祥、宁文涛、许江南……我们59级二班一共45个同学。宁文涛是班长,许江南是团支书!那两年是我觉得最开心、最单纯的两年!好想再见到他们,哪怕只能见到几个都行!”杨隆骞这位74岁的西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在对记者说起55年前的高中同学时,神采奕奕,一点也不像是一位已近暮年的老人
1960年,刚刚16岁的杨隆骞因为父母工作变更,由出生地沈阳随迁到了北京定居。不同风格的城市、不同口音的人,让杨隆骞既兴奋又高兴。经过严格的笔试,那一年秋季开学,他插班进入了北京五十六中高二二班。第一天进入学校,刚刚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定,坐在他后排的陈殿明主动走到了他的身边,热情地向他打了招呼,并介绍了自己。与周围其他热情的同学打过招呼以后,杨隆骞很快融入了这些口音并不相同的同班同学中。随和、单纯的同学,并没有让“外来”的杨隆骞感到任何压力。认真地上课、开心地玩耍之余,杨隆骞最多的就是与陈殿明畅想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2、与同学经历了最“开心”的事情
“开心!我们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社会劳动,到北京动物园打扫卫生!”杨隆骞对记者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学校周围的企业单位劳动。当时北京五十六中学生的劳动单位就是北京动物园,打扫动物圈舍、帮忙喂动物,学生们什么都干。辛勤劳动的同时,同学们也有调皮的时候。
杨隆骞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劳动日,完成了上午的劳动任务,中午同学们就三五成堆地凑在一起吃自带的中午饭。下午打扫大象圈舍,整个一天都和以往的每一个劳动日一样开心。但第二天上午,他一进教室就看到同班同学姜纲领“黑”着脸站在教室中间,质问周围同学。一打听他才知道,当晚姜纲领回到家,才发现他的饭盒里装着满满一饭盒大象粪。虽然当时姜纲领很生气,但之后很快就又和同学打打闹闹在了一起,“粪盒”事件也很快就过去了。但一边劳动一边逛动物园的快乐生活却没能持续到他们毕业,因为有一次劳动日,班里有同学发现动物园为了喂猴子特别种了一大片胡萝卜,于是不少同学就乘管理员不注意“洗劫”了胡萝卜地。最终被动物园管理员发现,为了保护学生,他们的班主任与动物园负责人吵了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之后的劳动地点改成了北京风动机械厂。
3、同学们!我在这里,你们在哪?
1962年高中毕业,杨隆骞考入了北京铁道学院(现称:北方交通大学),与其关系最好的同学陈殿明考入了北京医学院(现称:北京医科大)。上大学的过程中,杨隆骞还经常与陈殿明在一起。其间,他听说高中同学李元、陈增祥、李玉珍毕业后参加考试当了警察。而大三的时候,他从《北京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粮站来了年轻人》的报道,文章里的主人公李琳也是他的同学。1966年毕业,1968年他被分配到了甘肃张掖工作,从此他就彻底和那些可亲的高中同学失去了联系。
“找过!1968年我离开北京,1979年回北京的时候我就找过。中间许多年,我从未间断过寻找。2010年我还在网上建了一个空间,希望能找到我的那些同学,但一条线索都没有!毕竟那个年代的通讯真的很落后,我又先后换了两个工作单位!”手中捏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杨隆骞对记者说,拍这张毕业照的时候,因为当时他穿的衬衣过于破旧,陈殿明还专门把自己的外衣借给了他。
采访将要结束时,杨隆骞攥了攥手中的照片说道:“见到几个也行呀,这好歹是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