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砥砺奋进现代新城崛起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年建设成就综述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自此,这片希望的热土拉开了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五年来,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上起步,描绘蓝图、砥砺奋进,谱写了一段不辱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铸就辉煌的奋斗篇章。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夯基础、强产业、促创新、扩开放、优环境,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个农业村镇快速崛起为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
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7%,是期初的3.2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61%,是期初的29.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82%,是期初的2.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2.78%,是期初的1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2.18%,是期初的11.2倍。
党的领导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始终坚持党统领全局,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理论武装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二是党委决策作用全面发挥。新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规划、重大工程、重点工作等,都由党工委牵头调研论证、集体研究决策,使论证更充分,决策更民主科学。三是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以兰州新区报、兰州新区网站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基层党(工)委20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227个、工青妇组织370个,发展党员613名,机关、镇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70%、85%,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五是干部队伍整体加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按照“好干部”标准,面向全国范围和基层一线公开选调(聘)了一批政治坚定、能力过硬、敢于担当、作风正派的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六是作风建设持续改进。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委关于改进作风相关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推进“效能风暴”“三纠三促”“治转提”等专项行动,严肃问责处理了一批反面典型案件,广大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七是主体责任全面落实。
持续强化压力传导和警示教育,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1人,移送司法机关19人,不断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城市规划体系确立实施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的总体要求,创新理念、瞄准标杆,以高水平规划设计引领新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典范。一是规划体系基本完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完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0多项,实现全域城乡统筹和控规全覆盖。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根据新区发展实际,及时对城总规、土总规进行优化完善,新区与兰州主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规划更加系统,建立了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大兰州规划体系。二是城市风貌初步形成。编制完成新区城市建筑风貌导则、区域中心CBD城市设计方案及导则,探索建立新区三维规划设计辅助决策系统,从建设规模、体量、色彩、形式、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和引导,打造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城市发展品质全面提升。三是规划执行严格落地。严格规划管控,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审批关,保持城市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快“一张图”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确保了规划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率先将国家、省市各类改革创新试点在新区先行先试,为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创新行政审批制度。完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工作,所有政务服务中心业务归口行政审批局,将11个部门121项审批权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开展“承诺制”“零收费”试点,将环评(重特大项目除外)、能评、施工图审查等8项技术审查类审批事项改为企业自主实施的承诺事项,将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37个工作日缩减至45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立足新区远离主城区且没有行政区划的实际,学习借鉴深圳等地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做法,打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社区、大服务原则,调整优化管理机构,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社区管理服务架构。三是创新干部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改革试点工作,从制度上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将各部门28个领域378项行政处罚权集中到综合执法局,建立健全执法联动、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机制,构建了管执分工协作、协调有序、无缝衔接的“大城管”格局,打造了综合行政执法“样板区”。五是创新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根据新区发展需要相继设立市政管理、城市发展、金融投资、石化产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科文旅等集团公司,做优城市基础实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围绕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发挥引导补缺、招商扶商、推动产业集聚的支柱作用,承担经营性事业单位职责,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区的健康高效发展发挥支柱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日趋完善
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均衡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职住平衡、配套齐全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一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累计投资860亿元,全面完成核心区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供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城市道路142条619公里,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开通运营了兰秦快速通道、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新老城区之间及外围城市初步形成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紧密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区内开通公交线路13条,形成出租车、共享单车、新能源租赁等多种交通于一体。二是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按照“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的模式,吸引全国、省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区聚集,着力建设省内一流的品牌学校和医院集群。建成投用标准化幼儿园16所、中小学校12所,在建医院6所,现代教育体系、医疗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规划建设了全国超大职业教育基地——新区职教园区,其中由原来24所中专及职业院校合并组建的4所职业院校集团全面建成即将投用,第一批入住师生近4万人。三是商贸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建成综合市场、国际商贸城、瑞玲国际等商业综合体30个,总建筑面积1384.8万平方米,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蓝天城儿童体验中心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建成投运,彩虹城、兰石等5大商圈初步形成,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四是城市经营管理不断创新。按照经营、管理、服务城市理念,不断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投运智慧交通、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应用模块加快建设,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围绕“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坚持把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集群化。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培育和扶持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八大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着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58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特别是中国移动、绿地集团、正威集团、吉利汽车、青岛啤酒等34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新区,为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出城入园”深入实施。鼓励引导市区企业向新区拓展,累计实施“出城入园”项目47个,总投资447亿元,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四是扶商服商机制不断创新。坚持招真商、扶实商、奖优商,实行普惠制产业扶持政策,在投资奖励、税费奖励、生产要素补贴、科技创新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并从洽谈对接、落地建设到建成投产提供“一条龙”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五是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建成投产兰石集团、科天化工、四联光电、亚太伊士顿电梯、陇星热能等146个项目,际华3512、兰州电机、珠海银隆、佛慈制药、科天健康等在建项目185个,正在积极推进石化园区精细化工项目、江苏舜天、星火机床、北科维拓、宏宇变压器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以新区产业孵化大厦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一条街”,累计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孵化器4个,引进入孵项目398个。与上海张江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加快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设立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8个,形成了“全链条、全功能、全服务、全配套”的创新创业高地。二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81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扶持科技型企业快速产业化新模式,累计开发新产品118个,转化科技成果36项,申请国家专利476个,授权专利201件,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奖18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三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出台了鼓励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扶持办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对入孵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支持,逐步完善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融合,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6.8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融资56亿元。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注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薪酬待遇、科研经费、住房保障等多举措吸引人才集聚,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16人、高层次创新人才24人和创新团队2个,聘请了“两院院士”在内的126名知名专家学者加入新区智库,为新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撑。五是营造“双创”氛围。先后举办了甘肃省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省科技活动周、大学生创新创业看新区等“双创”活动,营造了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始终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最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引领甘肃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一是开放平台逐步建立。获批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搭建了“一区一港一园一口岸一通道”的开放平台。综合保税区累计注册各类企业220多家,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0多亿美元;中川国际机场获批进口冰鲜水产品及水果指定口岸,2016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中川铁路口岸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临时对外开放口岸,也是甘肃首个铁路开放口岸。二是物流通道日益畅通。兰州到达卡国际货运包机开航,开通运营兰州至中亚、欧洲、南亚的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发运170多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南亚班列被列为全国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正在争取开通兰州至瓜达尔港的国际货运班列,争取开通兰州至广西、天津进出口专列,推进铁海联运,将“一带一路”无缝连接,形成“一带一路”联运大通道,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三是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与哈斯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等近40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近20家企业的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中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东盟馆”、“欧洲馆”开业运营。四是人文交流持续加强。发挥“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城市间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兰洽会”等节会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了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中韩产业论坛、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新区文化产业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先后在韩国、德国举行了专场招商推介会,兰州新区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
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打造“产、城、绿”融为一体的特色城市空间。一是生态绿化环境明显改善。以防护林带、城市绿廊、公共绿地为核心,分层次推进生态绿化,完成造林绿化18.6万亩,城市绿化率达到31%,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获批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城市景观特色鲜明。充分利用新区南部水系较多的地貌,建设形成了以二号生态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迎宾公园等为主的生态景观体系,逐步构建起以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辅助的城市景观系统。三是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对东部、南部低丘缓坡整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农、林、牧、产、城、游融合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完成2.2万亩播绿面积,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四是循环经济步伐加快。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并举,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效提高了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美丽新区、文明新区、法治新区、和谐新区”建设,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一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在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累计争取上级“三农”财政专项资金14.17亿元,累计完成新区财政民生支出17.83亿元。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和9200元,是开发建设前的2.6倍和2.3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为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搬迁安置顺利推进,安置新区失地农民2.6万人,出色完成舟曲灾后重建任务。三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加快农村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文体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规划建设湿地小镇、农高小镇等特色小镇5个,创建省市级和新区美丽乡村14个、小康村10个,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四是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39%和98.78%,累计发放养老金2.16亿元、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3亿元。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工作,新增城镇化就业4.3万余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五是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药品安全、建筑市场监管等体系建设,严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新区的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兰州新区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新区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盯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扬帆远航,着力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先行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城融合的新典范和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甘肃特点的西部“新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