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交流演出落幕
安宁区文旅局选送的作品《局》
信息兰州网消息 据兰州日报报道 昨日记者获悉,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宁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交流演出研讨会暨“戏剧志愿者西部行”活动近日在我市圆满落幕。活动中,原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李文启,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编剧张华,中国戏剧年鉴总编辑李小青等数位艺术家应邀到场,他们对本土作品的展示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并为兰州小戏小品未来的创作发展贡献了“金点子”。
为第五个创作基地落户金城打基础
此次展演中,共有来自常平、上海、张家港等城市的12个优秀作品集中亮相。其中,来自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宁区文体局、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榆中县文化馆的本土小戏小品创作队伍带来了小品《局》《打喜鹊》《奔跑的孩子》,小曲剧《接娘》等作品,在这场与代表国内一流水准的精品佳作同台献艺中绽放出异彩。
舞台上,这些来自我市基层文艺单位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时代紧密结合,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中可以看到,我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深入了基层,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了兰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市选送的作品均为基层
文艺创作单位最新的力作,这些基层演员们通过特色鲜明、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以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大时代、大背景,充分展现了古老金城的时代新风貌。”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铁燕告诉记者:“特别是,这次活动在兰州的举办也是中国剧协首次在四个创作基地以外的城市举办交流演出,这是对兰州市多年以来坚持小戏小品创作培训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通过这样交流演出活动,将极大地引领并带动西北地区的戏剧创作与发展,为兰州市成为第5个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土作品既有亮点也有差距
演出中,专家们悉心观看了每一个节目,无论是剧情发展、人物设置,还是演员表演、观众反映,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每场演出过后,专家们还会和当日演出作品的导演、编剧、演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点评,为每一个作品的进一步提升打磨开辟着空间、寻找着突破。
“兰州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故事贴近生活、表演自然顺畅,这与近年来兰州重视小戏小品创作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兰州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进行思考创作的成果,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反思。”李文启表示:“比如小品《局》就很有正义感,这个作品的演出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现在就有这样的骗子,让大家都应该提高警惕,没有经历过也要识破它。还有《打喜鹊》也是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作品,在接地气的同时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不过两部作品恐怕在人物关系上都要下点功夫,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顺畅。”
“《打喜鹊》是2015年兰州研修班的一个作品,是一个很轻松的作品,反映了很温情的农村生活现状。”张华认为:“从这次的作品来看,兰州市小戏小品的创作经过近年来专业培训班的扶持和带动,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和成果,演员塑造的角色十分饱满、真实,表演也很自然、生动。但是,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方面,与目前国内获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编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土创作既要“家里学习”也要“出门取经”
“艺术只有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不断成熟与提高。”面对专家的点评,铁燕坦然地说:“由于兰州市在小戏小品二度创作上的薄弱,比赛、汇演相对较少,导致创作人员首先是看不到别人,第二是看不到自己。我们的作者缺了这两课,所以尽管在题材上有所出新,却在技巧上进步迟缓。结构方式的非戏剧化、戏剧行动的单一化和弱化,致使非常有价值的题材表达不清或者不完整,也使得一些来自于生活的故事丢失了鲜活、生动、趣味等魅力。”
据了解,从2007年起,兰州市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已连续举办八届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每年有组织地集中本土作者开展培训、促进交流,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地区难以做到的。这一举措在本土作者和本地创作人员当中增加了凝聚力,形成了一种学习、探索、切磋、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区域艺术创作的发展十分有利。
“小戏小品是文艺轻骑兵,迅速反映生活是其最大优势。同时,小戏小品的时效性也是多数作品自身的劣势。”她告诉记者:“当小戏小品所表现的生活被其他文艺形式拿去表现之时,往往就是该类题材小戏小品作品走出观众视野之时。从这个角度说,兰州诸多新题材的小戏小品剧本,如果不能够尽快呈献给观众、发挥作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成为作者箱底之物了。长此以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惋惜。”
“为了弥补不足,今后我们将定期组织编剧外出观摩学习。”铁燕说:“在坚持举办培训班的基础上略微增加一些内容,用‘家里学习’结合‘出门取经’,专门去观摩国内高水准的赛事、演出,听取专家对于每一个参演剧目的点评,邀请优秀剧目的主创人员共同座谈研讨。这些举措都会极大促进兰州本土编剧创作观念、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技巧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