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铜铸《热冬果》传承“老兰州”故事

2018-12-18 10:02 中国新闻网

u=2119426498,2225872220&fm=173&app=49&f=JPEG

甘肃兰州一繁华街道,铸铜《热冬果》“静候”在匆忙行走的路人当中。图为兰州城雕《热冬果》成品展示。 张婧 摄

信息兰州网消息  入冬以来,甘肃兰州持续低温,街头冷风瑟瑟。市区繁华街道一座铸铜城雕《热冬果》“静候”在匆忙行走的路人当中,这件艺术品自2003年完工就开始“目睹”兰州的点滴变化,包括兰州的人。寒往暑来,年年如是。

现年65岁的李友刚在甘肃兰州生活近半个世纪,对兰州已心生故土之情,“生活多年离不开了,对这里熟悉,感情也深。”他说兰州有他的子孙后代,家就在这里。

如今已退休的他总是闲不住,每天都到兰州街上走走停停,与老友们回忆往昔,他也会把兰州的老旧故事讲给自己孙子听。

李友刚上小学的孙子李淇人不大,但知晓的事情特别多。“我从小到大一直听爷爷讲兰州故事。”他指着眼前雕塑作品《热冬果》回忆起爷爷讲的“故事”,“过去就是这样,人们冷得浑身哆嗦,但还是愿意坐在街边凳子上捧一碗热梨汤吃下取暖。”

李淇说家里还有他坐在空凳上与该作品的合影,“坐在凳子上时,我们的着装虽然有着很大的年代差,但食客的感觉却很真实。”

u=4072870636,448534639&fm=173&app=49&f=JPEG

靳勒用冰冷铜料铸造老兰州的温情故事,将这种“老兰州”印象讲述给后人。图为铸铜《热冬果》小稿。 张婧 摄

李淇所说的“空凳”就是城雕《热冬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者靳勒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作品在场景设计中最先是3个人物,拿勺舀汤招呼顾客的商贩老人,站一旁的馋嘴小孩以及坐在凳子上的青年食客。可观众看到的成品中却少了食客形象,于是便空出个铜铸空凳子,“主要是为了留出观众与作品的互动空间。”

谈及该作品的构思源泉,靳勒表示与自己六七岁时在兰州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他说,那会常能见着肩挑担子卖热冬果的小贩在街边吆喝,路边撑起的条桌条椅不时有埋头吃食的人,路人经过时也会被热锅上的甜果子所吸引。

由于当时靳勒年龄小记忆模糊,“兰州除了房屋破烂,还有第一次见到的灯泡,是带有灯罩的那种……”80年代,他到兰州备战高考,加深对兰州的印象。“大街小巷商铺林立,其中就有卖热冬果的甜食店。这种小吃从街边小摊移入室内商铺,逐渐地,街上挑担子的小贩消失了,路边食客也不见了。”

但是艺术家身份的他想用自己双手将这种“老兰州”印象讲述给后人,“用冰冷铜料铸造老兰州的温情故事。”靳勒称,目的是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了解二三十年代兰州街头的小吃文化。于是,从《热冬果》草图到同比例小稿,再到成品,历时近一年,兰州街头伫立起说“老兰州”故事的铸铜雕像。

事实上,靳勒说商贩老人是自己姥爷的形象,馋嘴小孩则是他当时的6岁儿子。“除了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之外,作品创作还必须追求真实,观众看到时才会产生共鸣。”为了将“老兰州”讲得生动,靳勒连续多日上街,只为“抓”一位与过世姥爷形似的模特。

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靳勒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老人毡帽、毡鞋、长袍和旱烟袋……都是他创作时突出表现的内容,还有馋嘴小孩的神态,也从侧面体现出小吃的美味诱人。他说,“我想通过自己亲人的形象塑造,勾起老兰州人对那个时代,或对自家故事的回忆。”

兰州深处西北内陆,冬季气候干燥。冻梨盛产于甘肃,冬天将其与药材、红枣、枸杞等一并入锅炖煮,做成的热冬果有清热润肺的功效,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热冬果的畅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