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辫子到新能源 看兰州公交的华丽转身
信息兰州网消息 公交车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从上世纪中期“长辫子”电车到如今穿梭在城市道路间的纯电动公交,兰州公共交通的变化更迭,不仅见证着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电能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改造升级与发展。
方寸车厢,记录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历史的变革。
关于“长辫子”的记忆
兰州的无轨电车源起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无轨电车以其环保、大容量而被世界上发达国家所认同。“1959年12月,第一辆无轨电车在兰州上路,那一年我刚刚出生,24年后,我成为32路公交车驾驶员中的一员。”今年已经55岁的陈桂英清晰地回忆道:“2006年32路电车停运了,两年后,‘长辫子’就都没了。”
兰州最早的无轨电车诞生于1959年12月31日,当时线路叫电车2路,由西关什字发往兰石厂(西站附近),后来改为31路。1963年“兰州市电车公司”成立,1964年7月1日,“兰州市电车公司”与“兰州市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兰州市公共交通公司”,2003年改制为兰州公交集团。
历经了50年的风风雨雨,兰州无轨电车从最初的一条线路、一辆车、一名司机,发展到2008年的3条线路(鼎盛时4条,32路于2006年7月26日被停运)、97辆车、300多名从业人员。以“百合花”(因女驾驶员多而得名)而备受广大市民喜爱的精品线路31路、33路、34路,见证了兰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当年记得最深刻的场景就是电车掉‘辫子’,每逢此时,司机都会跑去车后面大力拽着大辫子再放回电线上。”已过不惑之年的冯海想起这一幕时,忍不住边笑边比划着说,“那时我和同学最喜欢坐在两节车厢的中间,每次电车转弯,身体就会跟着转动摇摆,非常好玩。”
公交变革
很多兰州人的记忆中电车“掉线”,司机下车“挂辫子”的经历,事实上也显露出无轨电车的缺陷与尴尬。其一,兰州是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城市,东西长、南北窄,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东西向的道路资源极其有限。无轨电车受到线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导致道路资源利用上的浪费。其二,电车耗电量大,运营成本高,运行速度慢,机动性差,市民出行受限,乘坐率低,空驶情况严重,长期亏损的局面难以扭转。其三,无轨电车线网长、设施多,仅架线杆就有1500余根,附设在电车线杆的电信线缆更是杂乱无章,造成城市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其四,无轨电车线网改造难度大,影响城市道路拓展,上世纪50年代建的整流站等设施超期服役,设备老化更新投入大,更新资金不足。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2008年5月6日,无轨电车载着它与这座城市50年的深情,终于彻底退出兰州公交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百辆环保型、低地板、宽车体、大容量的豪华天然气公交客车。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兰州公交加快了改革步伐,实行单车承包制,先后购买和改制大通道车300余辆,在全市各主干线路,如1路、3路、4路、6路、9路和41路均使用铰接通道车,当时对缓解早晚高峰拥挤起到了一定作用。2004年,兰州公交车上的人工售票也被无人售票全面取代。
绿色公交为城市增色
从2008年至今的这十年,燃气车、油电混合车和纯电动汽车,如雨后春笋般陆续登台,实现了“有路就有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们的出行。
截至2018年,兰州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5736辆。仅新能源公交车就有近1500台;电动出租车的数量也接近1000台,兰州市民迎来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交通和绿色生活方式。“现在公交车有空调,线路又多,比起驾驶私家车出行,我更愿意选择坐公交车这种绿色出行方式。”采访中,不少市民表达了对新能源公交车的喜爱。
如今的电动汽车早已摆脱了架设电杆,铺设线路这些掣肘其发展的问题。电动汽车,真正成为了安全、舒适、便捷与环保的代名词,城市的容貌也为之一新。
记者从国网兰州供电公司了解到,为了保障运行,该公司不断加大充电场站及充电设施建设,满足发展需求。全市已建成各类充电场站107个,充电桩位1467个,换电站一座,可满足4000余辆电动车使用。下一步还将建设换电场站24座,缩短电动汽车的充换电时间,保障更加充足的城市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