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接种单位保证群众安享便捷服务
医生向学生们宣传预防接种与疫苗的重要性 资料照片
信息兰州网消息 4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防控传染病,接种疫苗最有效”。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已成为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我省计划免疫工作自1978年开展以来,逐步在全省建立了三级预防接种网络,到1980年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冷链系统,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由最初的“入户接种、纸质登记”发展到现在的“集中接种、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一代一代免疫规划工作者为保护全省儿童健康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省已有4类10777个预防接种单位,保证群众能享受到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让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惠及千家万户。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对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我省广泛宣传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创新免疫规划工作机制,加快免疫规划体系建设步伐,加强监测和评估,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疫苗全程可追溯,不断健全、更新疫苗冷链系统,提升免疫规划队伍规范化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和水平。
“集中接种、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
免疫规划是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其投入少、效益高,是增强儿童身体抵抗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我省计划免疫工作自1978年开展以来,逐步在全省建立了三级预防接种网络,到1980年代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冷链系统,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由最初的“入户接种、纸质登记”发展到现在的“集中接种、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一代一代免疫规划工作者为保护全省儿童健康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现全省适龄儿童全覆盖
1984年,对适龄儿童开展“四苗”(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工作方式由局部突击式接种转变为覆盖全省、按免疫程序进行的常规接种。从1988年到1995年,我省在短短7年间成功实现了省、县、乡“四苗”接种率分别达到85%的目标,并且连续10余年在全省保持了较高的接种率。
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5年,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落实疫苗查漏补种,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免疫水平,形成有效免疫屏障,降低了相关传染病发生率。
2008年,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使以往儿童计划免疫时的“6苗7病”扩大到“11苗12病”,在原有的预防脊灰、麻疹、结核、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等疾病的基础上,增加了流脑、乙脑、甲肝、风疹、腮腺炎等主要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全部对适龄儿童免费予以接种。
2011年,根据《甘肃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要求,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原来的分地区逐步推进改为全省范围全面覆盖。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明显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我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各级卫生、疾控人员多年的辛勤努力,通过疫苗接种,减少了儿童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等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避免了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
近5年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全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工作进展顺利,适龄儿童发病逐年下降,年发病率维持在1/10万左右;人群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7.27%降至2014年的1.78%,1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下降更为明显,1至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仅为0.11%。白喉发病罕见,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
疫苗全程冷链实时监控
为保障疫苗质量,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均应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这个全过程称之为“冷链”。要实现冷链过程,少不了冷链体系建立。
目前,我省各级正常运转的冷链设备包括冷藏车辆、冷库、医用冰箱等共计24000余台件,完整的疫苗冷链储存运输体系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有效。
冷链设备是基础,疫苗温度监测才是核心。我省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严格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2016版)》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17年)》相关要求,在接收疫苗时必须查看疫苗运输全程温度记录,如果记录不全或者有超出规定的温度,坚决拒收疫苗;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疫苗储存和运输温度监测,真正实现全程冷链无缝隙对接。我省各级疾控利用智能化温度监测平台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测冷藏车和冷库的疫苗储运温度、温度超温报警和冷库停电自动切换制冷动力等功能。
目前,我省14个市(州)级的冷链设备全部实现自动温度监测,覆盖率100%,86个县(区)级的冷库自动温度监测设备覆盖率87%,冷藏运输设备自动温度监测覆盖率24%。对于未能实现自动化温度监测的小型冷链设备(冰箱和冷藏箱/包),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会对这些设备每6小时进行一次温度监测并记录,确保疫苗储存、运输温度保持在2至8℃(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储存在-20℃以下)。
开展规范化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我省自201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甘肃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了一类疫苗线上流通全程追溯的动态管理和全程冷链温度监测,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在全程监管下流通,并利用健康甘肃APP等平台实现疫苗接种查询、健康知识推送等功能,提高了服务效率。
自2017年起,我省通过推行接种门诊分类管理,开展规范化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推行科学规范的预防接种告知和公示制度,开设咨询热线、网络服务平台和百度地图查询等便民通道,建立业务人员年度培训机制,出台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等。
目前,全省已有4类10777个预防接种单位,保证群众能享受到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让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惠及千家万户。
去有合格资质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在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按照国家规定,孩子出生后1个月内,就要建立预防接种证,并要长期保存。给孩子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办理出国留学移民等,都要检查预防接种证。还有,一定要到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合格资质的接种单位去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