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什川明德希望小学教师杨小英:送教上门 风雨无阻
送教上门的杨小英老师
信息兰州网消息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让那些因残、因病、因贫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对于农村来说,特殊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送教上门,让那些无法进入校园和课堂的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送教上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坚持不懈地把送教上门当做系统工程来做,考验的是我们每一个农村教师的耐心和良心。”皋兰县什川明德希望小学校长魏正中说。
5年不间断的送教之路
2019年9月7日上午10时,杨小英上完四年级的语文课后,背上笔记本电脑就匆匆走出校门,步行去两公里以外的另外一个课堂,那里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在等着她。2003年参加工作的杨小英,是皋兰县什川明德希望小学一位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
什川镇北庄村新庄社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是杨小英此行的目的地。每次从学校出来,来回走路就需要1个多小时。5年来,杨小英和同事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他们的任务听起来很简单——送教上门,5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和记者一起同行的路上,不少村民都热情地和杨小英打着招呼。“来的次数太多了,这一条街巷上的人都熟了。”
杨小英送教上门的孩子叫魏叶,今年已经17岁了,患先天性脑瘫,智力一直停顿在幼儿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是一个建档立卡户家庭,7口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照顾小魏叶一直是爷爷奶奶的主要任务。为了给孩子治病,十几年来这个家庭几乎倾尽全力。
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杨小英今天要和小魏叶做个互动游戏,在她进门前特意叮嘱记者说魏叶对外界的敏感度特别强,也很认生,等她进去调整好活动气氛后再去拍照,免得惊吓到孩子。10分钟后,杨老师掀开门帘招呼我们进去,短头发、手里拿着画笔的小魏叶文静地在桌子上盯着杨老师的笔记本电脑作画。杨小英一边轻轻拍着魏叶的后背,一边轻声细语地鼓励着。
魏叶的母亲岳金云告诉记者,杨老师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对小魏叶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孩子常年瘫痪在床,加上农村的生活条件简单,小魏叶房间的卫生环境也很简陋,但杨老师从来不嫌弃,每次来的时候除了给小魏叶教学外,还帮着搞卫生、干点家务活。“这几年的送教上门,小叶和这几个老师有了特别深的感情。特别是杨老师,每次杨老师走时都哭着让她抱抱再出门。虽然这个孩子智力上有障碍,但她能特别真实地感受到那些对她好的人。”岳金云说。
在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杨小英还兼职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学校有三个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孩子,还有一个重度残疾儿童需要送教上门。
“特殊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给予这些孩子多少知识,而是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关爱,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质。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唤醒、激活、点燃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份自信,让他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下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展示,最终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杨小英说。就这样,她用心呵护,一步步把这些孩子们送上了智慧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