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振兴新征程 风劲帆满再出发——专访榆中县代县长刘学强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兰州市发展成就巡礼——榆中篇】
榆中振兴新征程 风劲帆满再出发
——专访榆中县代县长刘学强
兴隆山下榆中新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中县实现了经济由低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进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取得了由总体贫穷到总体小康,进而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谱写出建设、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尤其是近年来,榆中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高速度发展势头。
如何在新时代征程上推动榆中县再上新台阶?榆中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刘学强表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再踏新征程提速提质发展新榆中……
脱贫攻坚大决战 推动榆中农村大发展
“榆中作为兰州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几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要求,立足榆中的实际,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刘学强说,2014年至2018年,榆中县累计减贫20398户78475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983户5907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1.49%。经市级验收认定,2017年退出贫困村29个,2018年退出贫困村85个,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县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5557元增加到2018年的10440元,年均增长17%,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3500元以上;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平均每村3.55万元。
刘学强介绍,多年来,榆中主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劳务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就业,着力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建立统筹融合发展、多渠道增收的模式,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注重提质增效。持续推进“52369”产业发展计划,新修高标准农田7.5万亩,培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8家;新增中药材5.4万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新增百合5000亩,总面积达到4.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6万亩。高原夏菜总面积达到44.1万亩,产值达到17.5亿元,年外销蔬菜130万吨。
“三变”改革注重示范带动。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落实产业到户补助资金6315万元,指导171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2637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帮带发展协议,将贫困户拉到产业链上。筛选36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188户676人签订入股帮带协议,带动分红增收2000元以上。注入天津对口帮扶资金20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0户,每户每年分红5000元。
集体经济注重多元发展。在100个贫困村入股德青源获取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剩余14个村按照村集体经济发展六种类型25类“菜单”发展模式,结合实际选择主导模式或多元发展混合模式,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壮大村级经营主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依靠高原夏菜产业脱贫26811人,中药材产业脱贫4312人,马铃薯产业脱贫4123人,玉米、小杂粮、油料、饲草等其他种植业脱贫10283人,肉羊养殖脱贫7963人,肉牛养殖脱贫698人,生猪、散养鸡等其他养殖业脱贫2792人。
榆中县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推动了榆中农村大发展,同时还在美丽县城建设、美丽集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公路建设和“厕所革命”等方面狠下功夫,进而助推美丽榆中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榆中县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供需平台,组织现场招聘会36场,达成就业意向7326人;开发护林员岗位736个(其中省级生态护林员138个,公益林护林员122个,县级生态护林员476个);开发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岗位1138个。累计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3848人,输转劳动力52.86万人,创收112.55亿元,其中2018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32万人,创劳务经济24.44亿元。
“下一步,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持续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刘学强说,我们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紧盯全县1974户5824人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脱贫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一户一策”计划,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同时,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发展实际,坚持基础先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019年完成农户卫生厕所改造17000座、农村公厕106座。全力以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充分释放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度“红利”。按照“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特色种养、“三变”+乡村旅游等多种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用活村级互助资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综合开发、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三大试点模式,通过“一村一品”等方式,培养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刘学强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榆中有记载的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0.68亿元,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4.78亿元,跑出了7.4%的增速,分别高出全市1.7、全省3.8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二;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2%,位居省市前列。2018年全县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其中GDP、二产、工业、规上工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指标位列全市11个区县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32亿元,同比增长24.3%,总量净增43.54亿元,增速提高16.9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全市17.7、18.0、17.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到有史以来新高,实现了近14年以来的最快速发展。
“奋斗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担当、新气象。榆中更要有新突破、大发展。”刘学强提出,下一步,榆中县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力以赴打造“品质榆中”。
一是强化保障重点项目。紧抓生态创新城建设机遇,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对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协调解决李家庄栖云田园综合体、环城东路、棚户区改造、卧龙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兰州财经大学专家公寓、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双一流”建设等已开工项目。
二是做特做优现代农业。高标准打造南部山区冷凉型蔬菜产业集聚区,北山地区中药材、百合、舍饲养羊、大蒜产业集聚区,东部片区马铃薯种植和设施农业集聚区,中部川塬地区都市观光农业和高原夏菜产业集聚区,青城镇生猪产业和果蔬产业集聚区等5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兰州高原夏菜榆中专供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将川东地区打造成为高原夏菜“稳中东拓”新高地。
三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工业存量提质增效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生态创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优化传统工业,以榆钢公司、金川科技园、庄园乳业、京兰水泥、甘草环保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持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延伸榆钢公司下游产品产业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是做精做细第三产业。依托毅德商贸城、瑞鑫国际商业城、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转换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甘肃物产集团兰州物流园、民丰物流等专业物流企业品牌,提高商贸物流企业竞争能力。纵深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兴隆山、青城古镇为示范带动,实施“旅游+”模式,推进文成广场、榆中大剧院及兰州城市副中心展览馆布展等工作,实施老家·浪街旅游小镇、李家庄特色小镇及精品民宿项目、旅游示范乡镇及专业村创建。
四是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城市发展定位和城市管理标准,突出顶层规划,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乡村综合治理力度,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布局生态创新城路网,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骨干网络,建成榆定路、兴隆山大道三期、环城东路、纬四路、纬七路等市政道路,完成客运中心(北站)、东金公路、普银公路、什青公路、S217线景泰至定西公路榆中段改建一期工程建设,实施青兰高速接驾嘴服务区扩建提升工程。启动建设兴隆山旅游高速公路、兰州至夏官营机场快速路等新建项目、兰州主城区——榆中县城——夏官营城市轻轨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半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