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从小处着手 在实处见效

2020-06-09 12:25

“灯亮了,灯亮了……我们可以在晚上打篮球了!”“快来运动场,跑两圈……”夜色下,正在运动的同学们兴奋地喊道。更有甚者还把灯光下奔跑的身影早早发上了朋友圈。

自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复课后,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封闭式管理,如何保障近七千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院党委时刻都在思考的一件“大事”。学院党委不喊口号,不拔高调,从解决师生的身边事、关心事做起,开诚布公听意见,立行立改有回音。有学生反映,学校运动场缺少照明设施,晚上不便开展体育活动。行动是迅速的,两天后,18盏200瓦的高亮节能灯在篮球场点亮。不仅仅是灯亮了,今年返校复学的学生还发现,校园一些基础设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给大家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比如,食堂的菜系品种变多了,饭菜口感变好了,宿舍调整的更宽敞了,校园环境更美了,同学们好评不断……

这些其实都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广大学生所办的实事之一。2020年,学院将“质量提升”作为全年的工作主题,把采取多项举措改善师生工作和学习环境列为工作要点,提出为师生解决问题不但要有实效、更要有质量。

以师生关切为焦点“小”项目解决“大”问题

认真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建议是后勤服务贯彻“以师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听民生、集民意、聚民心的重要途径,是密切联系师生、切实帮助师生解决后勤服务问题的有效方式。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师生反映和生活诉求,将后勤服务以项目管理方式推进,电力增容项目、电网智能改造项目、运动场亮化改造项目、绿化项目、零星维修改造项目,一个个“小”项目解决了师生关心关切的“大”问题。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特别是学生返校前后,面对服务师生工作量骤增的现状,学院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仅是服务工作预案就做了8个。根据作息时间实行分年级、分时段错峰取餐,延长供餐时间,引入网络订餐,减少人员聚集,统筹建设临时观察室,具备医师资质老师24小时值班,采取“集中和常规”相结合的消杀原则,对三校区近20万平米区域进行全面清杀,学生返校后实行一日双消。学院还准备了13万只口罩,7000余支水银体温计为返校的所有师生配发。此外还储备了1200余瓶免洗洗手液,3000余公斤84消毒液、近300公斤75%酒精和大量的红外线额温枪、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等。在想方设法做好保障工作的同时,对校园进行绿化改造,新增绿化区域6000平方米,进一步美化了校园。

以教育关爱为根本微实事体现大情怀

在学生工作中,学院全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理念。各项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成才。在疫情期间,建立学生工作党员先锋队,按照“学生到哪里,管理和服务跟踪就到哪里”原则,准确掌握全体学生动向,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方法对、举措实。对全院万余名在校生开展拉网式排查,了解学生及家人健康状况;精确统计湖北籍等疫情严重区域学生,逐一电话慰问,对在湖北武汉或与武汉人群有接触学生建立信息动态台账,“一对一”专人管理,对全体顶岗实习学生开展情况统计,实行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双重联系,专人负责。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开通心理服务和网上咨询热线,7名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定时值守。利用线上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

在学生返校期间,学院精准掌握学生返校人数和返校交通工具,安排专门车辆和志愿者到车站做接站服务,精准做好“点对点”闭环管理。返校后,做好24小时常态化防疫的人员安排调配等工作,于细节处打动人,以微实事体现大情怀,考虑到学生不能出校园,学院还专门请来理发师为学生理发,设立专门的快递投递点,实现“零接触”。

以师生发展为目标小课堂孕育大格局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院深化改革,围绕学生实际需求,在智慧校园建设领域重点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线上教学”和“云端育人”,强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引导”的学习模式,使家庭成为“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问。引进云平台开启教学云进程,引进网络视频课程作为素质选修课辅助教学资源,在两个年级的7000余名学生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疫情期间,建设在线课程371门次,平均每周30课时,有390名教师参与建设课程,涉及班级223个,人才培养方案平均执行率达85%以上,其中开展专业课在线课程329门,占比88.7%,开展公共课在线课程42门,占比11.3%。学生返校复学后,学院采用“AB班”小班额授课模式。

在线上线下的授课过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爱与感恩教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班级的小课堂上孕育学生视野和性格的大格局。在《开学第一课》,党委副书记、院长宋贤钧教授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家国情怀、健康生活教育”等方面对全院师生进行了生动的开学教育。当日,课程开设参与学生达6830人,参与讨论话题人次达8736人次,签到率达98%。

以“双百工程”为主线“小书本”培育“大品行”

学院以推荐给学生的“百篇经典美文,百本必读书籍”为核心,实施校园文化“双百工程”。编辑成《青春作伴好读书》,配发给全校师生,坚持开展每日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充分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丰富同学们线上学习后的居家生活,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健康的身心面对疫情,结合“双百工程”,学院开展了“云端”读书、青春战“疫”活动。依托编撰的《青春做伴好读书》两本读本,通过微信每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篇经典美文和相关阅读书目,结合文章内容精心制作编发视频、幻灯、H5、诵读等可视可听可动的新媒体产品,使同学们且“宅”且沉淀,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知识储备,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通过“共读一本书、同赏一美文”“阅读悦美、越读越美”“相阅经典、相约云端”三个环节,阅读了7个篇章的35篇经典美文,推荐阅读书目70本,累计阅读量达到17万人次,3万余人次点赞打卡,撰写读书感悟近3千篇……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道德修养。

生物工程系19护理4班马燕同学每晚静坐桌边阅读打卡已成为她的习惯,席慕蓉的《青春》中那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使她久久不能平静,恰逢《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引发了她的深入深思“总书记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都是最美的年纪,学的都是医护专业,虽然我没能奔赴武汉抗‘疫’前线,但是在家乡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防疫志愿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我感觉自己也是‘收信人’,自己的青春也是一样的仓促而美丽”。康乐县委组织部这样评价马燕,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青春力量,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有志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以课程育人为主体微课程传授大道理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院结合在线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开展“思政一分钟”微课视频建设工程。“思政一分钟”微课深入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疫情信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时代楷模事迹等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水乳交融”,有效提升学院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破解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脱节的难题,真正做到了让课堂“火”起来,让育人有温度。

“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灵倾听者、信心建设者、答疑发声者,引导同学们理性看待疫情,积极鼓励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时光,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和情感,进一步增强信心。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岁月静好,更加感恩那些负重前行的人。”基础教学部的王文静老师在她的思政微课中讲到。

学院各部门参与资源库建设,累计制作“思政一分钟”微课304节。老师们从选题、备课、录制微课视频,到为学生讲微课、解大势、传大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同样是学院党委推进教育教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原则。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在教育教学的发展上,学院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广大师生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让师生感受更大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学院党委书记寇桂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