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走出“深闺”寻找广阔市场

2020-06-14 10:47

信息兰州网消息 6月13日,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在临夏州临夏市召开。定西市文旅局、兰州交大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及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作了交流发言。

记者了解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我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目前,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我省建成2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省文旅厅、省扶贫办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州)认定13家,这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吸纳就业人口4700多人。近两年里,累计组织培训9738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学员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充分体现出了文化和旅游“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成效和作用,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

来自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的教授管兰生分享自己“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感受时说:“多年实践中,染缬技艺的传承已实现了由单一家族模式向高校教育人群,农村贫困人口,社区待业人员等群体的转换。我们去年还举办了‘丝绸之路染缬临夏对口扶贫培训班’、‘漳县妇联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民间工艺品艺人培训班’等,受训学员100余人。最终努力的方向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一些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兰芳是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代表,她对“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体会十分深刻。“我在坚守‘非遗’传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创新和跨界融合的重要性。2011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讲述了‘小香包西游记’的故事,2015年登上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的讲台。‘非遗’要走创新之路、融合之路,才能实现多元化传播传承非遗。”

为让“非遗”扩大影响力,走出“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困局,定西剪纸市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景爱琴在走品牌化道路上一路摸索,创意创新20多个系列100余种产品销往市场,受到一致好评。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