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020-06-17 09:18

兰州出发,一路行至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在黄土、黄河边有一座虽古朴却鲜艳的小镇,这里,就是青城古镇。曾经鲜为人知的偏僻古镇如今是蜚声省内外的文化名镇和兰州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胜地。而青城的发展,正是兰州市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的缩影。 

近年来,兰州市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作用,持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精神动力、内生动力,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夯实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推动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精心设计实施载体 

据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八个一”示范工程是指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各级美丽乡村和文明村镇,打造以“一创一评”(文明村镇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一规一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一堂一队”(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一场一榜”(文化广场、好人榜)为实践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按照这个要求,市文明办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立足本职,把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重头戏”来抓。通过评选二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点的推动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推动“八个一”示范工程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市文明办积极组织谋划,制定下发《兰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点测评细则》,积极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助力脱贫攻坚,扶志扶智扶精神,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2019年市文明办开展第二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点推荐评选工作以来,全市各村镇立足本地区实际,积极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八个一”示范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涌现出来一批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影响广泛的先进集体。按照“八个一”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积极作用;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设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设立好人榜。截至目前,我市建成省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村24个,市级示范村45个。

“一创一评”构建全民创建新格局 

“颗颗红星亮晶晶,爱党遵纪争十星,文明标牌门上挂,文明观念入人心……”在皋兰县石洞镇,孩子们把“五星级文明户”创评编成了儿歌,传唱到每个家庭中。 

推进乡风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之一,争创“星级文明户”活动更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美丽家园建设的一项有力抓手。2019年9月,石洞镇以突出“美丽乡村、魅力家园、文明农户”为主题,围绕培育“四有”新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建设整洁新环境、发展先进新文化,积极开展科技致富星、诚信守法星、和谐友爱星、公益义务星、文明新风星的“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评选活动严格按照自评申报、民主评议、审定公示、表彰授牌四个步骤进行,共评选五星级文明户98户、四星级文明户16户,不断使广大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达到了自我评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这些“星户”分布在石洞镇各村,已经不断形成了“一星带多星”的创建格局。 

西固区达川镇岔路村则把“五星文明户”创评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进行,严格评选标准、规范评选程序,认真落实道德信贷优惠政策,着力推动创建工作入户到人,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9年以来,累计评选区级“五星级文明户”12户。同时开展“好邻居”“好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采取个人自荐、群众和小组推荐的方式产生,由村两委按照评选标准进行初步审核,确定候选人并在村内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由镇政府上报区文明办。2019年以来,累计评选文明家庭6户,“好邻居”1户,兰州好人6人,最美乡贤2人。 

而在全市的更多乡镇,“一创一评”工作则围绕文明村镇创建和“五星级文明户”评选同时展开。全市各乡镇都精心制定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把示范工程建设融入文明村镇创建全过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和示范工程建设互融互促、同频共创,实行分工到组、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集中整治等活动,使创建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 

“一规一会”打造淳朴文明良好乡风 

“现在是疫情关键时期,大规模的人群聚集都非常危险,希望你们家庭能迟办缓办喜事,遵行良好乡风民风,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风险。”得知村民金来明初六要为儿子举办婚礼,1月26日大年初四上午,榆中县金崖镇寺隆沟村党支部书记金安华前往金来明家里,耐心进行引导,让其了解疫情防控严峻性。“孩子们结婚过日子,咱就图个幸福平安,尤其像现在疫情防控期,没有什么比健康安全更重要啊……”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金来明一家决定取消原本订好的酒店,延期举办婚礼,并要求村党支部在“寺隆沟村群众之声”微信群里发了通知。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文明办向农村地区发出了“婚嫁延迟、丧事简办、寿事禁办”的号召,严格管理农村地区红白喜事。乡村所有饭店酒店全部暂停举办宴席,红白喜事聚餐一律取消。各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劝退红白喜事,群众广泛响应,树立了“生命最可贵、喜事可延期、丧事要简办、感情永远有”的理念。如何让这些规定打破中国固有的人情传统,“一规一会”的作用真是必不可少。 

七里河区八里镇崖头村,红白理事会是村里最有权威的“机构”之一。该理事会把在村民中有威望、有影响、处事公道、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代表和新乡贤群体吸纳为组织成员,在尊重社情民意、遵守婚姻和殡葬等相关法律规章的基础上,确定婚丧嫁娶办事程序、服务规范、消费标准等具体规定,制定《崖头村红白理事会制度》、《崖头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设立文明礼仪场所、红白事场所,要求婚丧嫁娶香烟不超过10元,酒水不超过60元,宴席不超过300元的标准,杜绝了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 

而在兰州高新区连搭镇麻家寺村,对于红白喜事的办理也有类似的规定。村里把在村民中有威望、有影响、处事公道、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代表纳入红白理事会,在尊重社情民意、遵守婚姻和殡葬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规范婚丧嫁娶办事程序、消费标准等。对全村彩礼进行“限高”,婚嫁彩礼不高于5万元,鼓励“零彩礼”新风尚。对婚宴标准作出明确要求,婚宴原则不超过20桌,费用每桌不超过600元,亲朋随礼每人不超过200元,村民随礼每人不超过100元。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破除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麻家寺村一户村民因病去世,党支部书记郑元义带领红白理事会成员及党员代表第一时间赶到该农户家中,安慰家属节哀顺变,成功劝说该村民按照风俗从简办理丧事。 

“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会,既有道德高线、又有政策红线、还有法律底线,对于淳朴乡风民风新理念的树立有很大作用。”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堂一队”构筑道德防线新高地 

“晴天两脚土,下雨双腿泥”,这是几年前炮台村的村貌。如今,这个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已经焕然一新。5.6公里的柏油路从省道直通村口,52公里的配套污水管网水泥路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全覆盖,542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夜晚回家的路,一个1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在文化广场跳健身舞,这样的日子在前些年想都不敢想。”这是过上舒坦日子的村民们的肺腑之言。让村民们感到最开心的,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有精神生活的富足。 

“走,今天下午咱们俩去村委会听老师讲课去,上次那个讲座讲‘兰州好人’的,咱们没去,这次是讲孝道的,一定要去听听。”5月初的一天,炮台村村民武胜玮对58岁的老伴说。而在这个村子,去“道德讲堂”听讲座,已经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炮台村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仅在2019年,该村就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学习身边人做好身边事”为主要形式持续开展农村基层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做好百姓的大家长”“百善孝为先”等主题的道德讲堂20余次,流动巡讲10余次,宣传先进典型3人,累计共有600余人参加。 

志愿服务在如今的城市随处可见,而在我市的广大农村,也活跃着许多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在永登县城关镇满城村,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重点,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乡村群众需要”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主题,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进行村庄院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清理,农田废旧地膜清理,不文明行为的劝阻和公共设施的维护,积极参加维护村社安全的义务巡逻等,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雷锋活动日、世界环保日、建党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发动志愿者参与劝返点值守、防控宣传、帮助隔离人员购买生活用品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城村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悬挂疫情防控宣传标语27条,组装志愿者宣传车10辆,张贴《至武汉来甘返甘人员的一封信》100份,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册、疫情防疫知识各100份。 

而红古区花庄镇王家庄村多年来则坚持以“邻里守望”为主题,组织开展亲情抚慰、学业辅导、技能培训、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轮流巡逻守平安、结对帮扶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模式,引导更多的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号召村两委班子、年轻党员、巾帼志愿者180名组建成王家庄村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和倡导他们深入到群众家中进行志愿宣传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科技兴农、文化惠民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推广“乡风文明志愿岗”做法,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上述做法,都博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正是我市坚持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真实写照。 

“一场一榜”拓展文明风尚新阵地 

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民大戏台、健身器材……这些已经成为我市许多农村的标配,但如何通过这些载体,实现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则是很多村镇目前都在努力做的事情。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整合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资源,设置好人榜、红黑榜等平台,唱响文明新风尚。 

距离兰州市24公里的皋兰县忠和镇丰登村是个以旱砂西甜瓜、高原夏菜和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的村子,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1393余元。脱贫后的村民精神生活如何富起来呢?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丰登村建成文化广场2处1000余平米,每到农闲时节,开展广场舞、秦腔演唱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村民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发生显著变化。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处,配套图书室;成立了秦腔艺术协会,每年参加皋兰农民文化艺术节并年年获各类奖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兰州鼓子”,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该村还依托电子屏、橱窗、宣传栏等阵地加大“讲文明树新风”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使群众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不断增强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在榆中北山,有一位名叫杨翠兰的农家妇女,用35年的春夏秋冬,同时担负着一名儿媳、妻子、大嫂和母亲的重任。她不仅抚养年幼的小叔子和小姑子,还抚养娘家一对失去双亲的侄儿侄女,其感人事迹让乡亲们钦佩不已。杨翠兰2017年荣获“兰州好人”称号,同年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019年1月,市文明委授予杨翠兰“第五届兰州市道德模范”称号。而在杨翠兰所在的榆中县贡井镇吕家岘村,她的事迹早已广为传唱,并成为十里八乡的骄傲。吕家岘村借宣传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之机,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崇德向善、学习先进,在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光发热。同时,在村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醒目位置,设立道德“红黑榜”,集中宣传展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公婆、好儿媳、好夫妻、好邻居等先进典型和事迹,使广大群众学有样板、做有标杆,广泛形成向上向善、奉献进取的价值取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