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园区管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农民增收

2020-06-17 10:14

初夏时节,秦王川大地处处生机勃发,在新昌村、榆川村高原夏菜基地,甘蓝、笋子等蔬菜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在段家川养殖园区,猪仔们憨态可掬、羊羔们悠然撒欢;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田间,优质苜蓿碧波起伏,“禾尚头”小麦绿意盎然,向日葵迎风摇曳……处处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园区把农业产业培育和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特别是‘种养加’特色生态循环农业已颇具规模。”秦川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邱丰东说,秦川园区按照“五同步、三提升、一增加”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良好、成效明显。

建设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整治撂荒土地5.3万亩,流转耕地7万亩,播种面积达到了11.5万亩,形成了以优质苜蓿、向日葵、青贮玉米、高原夏菜、“禾尚头”小麦、经济林果、设施农业等特色种植基地。

建设占地2.3万亩的段家川生态养殖园区,引进天兆猪业、中天羊业等大型养殖企业并同步配建饲草基地,年可出栏生猪50万头,羊10万只以上。

海大饲料、大北农集团、四川高金等已先后入驻园区,目前,正在谋划引进大型肉食品精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将解决园区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最终形成“种养加、储运销”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谈起这些成绩,邱丰东如数家珍。“2019年,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90元,增速10.1%。”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两不愁,三保障”是底线。谈起园区的扶贫工作,秦川园区农水局负责人李彬说:“为了让扶贫成效实实在在,这些年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付出了很多汗水,园区农水局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创新开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农村产业脱贫的重要支撑。我们先后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在24个行政村指导组建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规范提升了14个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流转经营的土地面积突破了1万亩,在合作社就业的贫困群众达到了1000多人,真正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的格局。”

扶贫效果好不好,百姓的口碑最可靠。

“现在的日子真的好很多,基本是一年一个样。”68岁的满乐有是铧尖村一社村民,以前老两口因为岁数大,除了会种地,啥技术也不会,打工都没人要,收入全靠田里的庄稼,一亩地一年下来也就收入百十来元,全年老两口的总收入也就3000元的样子。如今,10亩土地流转了,每年的流转费就有3000多元,剩余7亩自己种点粮食蔬菜,多余的还可以卖掉赚点零花钱,农闲时还可以到流转企业的地里干些农活,每年还能赚6000元左右,加上扶贫资金入股的370元多、每年的2880元养老金、政府的慰问金,一年下来收入15000元不成问题。“这放到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现在政策更好了,听说周边的农业企业优先用我们这种贫困户,对我们务工人员的年龄要求也不是太严,下一步周边的种植、养殖企业越多了,我想找个稳定的、长期的工打,挣得钱肯定还要多一些。”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秦川园区党委书记孙敏毓在回忆起这些年的产业扶贫之路时说:“园区以前基本没有像样的产业,底子薄、基础差,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园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形成了以绿色化工、生态循环农业、仓储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为主的新型特色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据了解,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扶贫资金的作用,2019年园区将1403.907万元扶贫资金以入股的方式注入到农业公司,其中1170户扶贫户参股1173.907万元,利息分红93.9万元;村集体230万元,利息分红15.64万元,既支撑了设施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村集体和困难群众收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秦川园区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抓点示范、整体推动,打造品牌、壮大优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稳步提高,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新区智慧、秦川经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