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两组古代崖刻佛塔群“沉睡”至今
庙儿沟崖刻佛塔佛龛群。
佛塔群位于图片右侧山壁上。
在祁连山永昌县南坝乡境内被当地人称为“庙儿沟”的沟顶两处石崖上,“沉睡”着两组古代崖刻佛塔群,虽然居住在山脚下的羊倌发现这些佛塔已经几十年并熟视无睹,因处在祁连山深处,一直未能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近日,有徒步爱好者发现这些佛塔并在朋友圈发出几张照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遂于6月16日在向导的指引下,攀爬祁连山,探寻了这些佛塔佛龛,能够明显辨认出来的12座佛塔佛龛,分两组分布在海拔近4000米的祁连山顶端。
探寻祁连山深处的石刻“怪像”
永昌县南坝乡祁庄村五社,是永昌县距祁连山最近的一个村庄,村庄紧靠祁连山山脚。该社今年53岁的农民闫兴会,自从15岁开始就在祁连山放羊,对附近的祁连山地情地貌了如指掌,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进了城就迷路、进了山就熟悉”。提起祁连山深处的那些崖刻佛塔,闫兴会说他几十年前就知道,那时他放羊常常在那里睡大觉。但闫兴会不知道那些崖刻佛塔是啥,以前称之为“怪像”,因为那些貌似石像的佛塔看起来怪怪的,像人又像塔。
“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时候到那些悬崖前烧香磕头,我想那些石刻像应该与佛有关。”闫兴会笑着说。
6月16日上午10时,记者在闫兴会的带领下,从永昌县南坝乡祁庄村出发,沿着被他称为“尖山口”的一条干河道驱车前行6公里,便被嶙峋怪石阻挡,只能徒步爬山。此处,距永昌县城28公里。闫兴会说,他家的羊群就在山里放养着,他几乎每隔一天就往返一趟查看。
当日,祁连山乌云笼罩,天色阴沉得让人有点胆怯。每一条山沟的阳面山石嶙峋怪异,阴面松柏枝繁叶茂。山中没有路,脚下杂草丛生,但挡不住闫兴会的脚步。
步行爬山两个半小时后,记者跟随闫兴会爬上被他称为“庙儿沟”的山沟,刚进入山口,两三百米外祁连山顶部一块崖壁上并排排列的两三个崖刻佛塔便清晰地进入眼帘。
记者一行忘记了爬山的疲惫,兴奋地拿出相机,爬到崖壁前仔细辨别并拍照。
记者发现,这里的崖刻佛塔分布在两块相邻的崖壁上,坐西朝东的崖壁上,9座石刻佛塔轮廓清晰,保存完整;坐北朝南的崖壁上,有3座石刻佛龛佛塔可明显辨认,但风化较为严重。西边崖面佛塔造像中,位居中段的一尊高3米多,其他佛塔高度在1米至2米之间。
记者根据以往采访文物部门的经验辨别,这些佛塔的工艺为高浮雕形制,部分石塔表层残存部分厚度约1厘米的白灰层,彩绘变色不清,周边存留十几个正方形石孔。
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今日进山实地勘察
据记者了解,在此处佛塔群向东直线距离6公里处,是永昌县古代八景之一的“云庄铺翠”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庄寺就位于此处。站在庙儿沟佛塔群所在的祁连山山顶制高点,可看见云庄寺的轮廓以及距离云庄寺6公里的石佛崖。
云庄寺位于永昌县南坝乡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的祁连山中,寺东南五华里,有石佛崖,是东晋高僧刘摩诃驻锡处。经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建寺年代为晋初,先凿石窟后建寺院,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原建寺宏伟,屡遭战火及1926年大地震,毁坏了一部分建筑物,寺内大殿房廊佛像毁于1956年。云庄寺现有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南济碑一座(残),石刻“松涛涌云”“云庄铺翠”,天桥遗址等文物。
闫兴会告诉记者,他们村流传着一个与云庄寺和庙儿沟有关联的传说。据传,一千多年前,当地老百姓计划在祁连山庙儿沟佛塔所在地修建一座庙。开建之日,工匠们发现备在工地的一根做主梁的檩条不见了。工匠师傅和老百姓到处寻找,最后发现了一只比人脚大好几倍的硕大脚印,顺着这个脚印,人们最终在现在的云庄寺所在地发现了那根檩条。于是,当地老百姓改变了主意,在现云庄寺所在地修建了寺庙。
按照这个传说,现在的庙儿沟崖刻佛塔群所在地,应是云庄寺最早的选址。当地老百姓都认为,庙儿沟佛塔群与云庄寺有着必然联系。
就在探访庙儿沟崖刻佛塔群之时,记者得知,经永昌县博物馆逐级上报,庙儿沟佛塔群引起社会各界和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6月17日,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的相关专家将联合对永昌县南坝乡境内祁连山深处的庙儿沟崖刻佛塔群进行实地勘察。庙儿沟崖刻佛塔群究竟出现在何时,这些佛塔有什么研究价值,将有待文物部门进行考证。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