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技术——AI发展的另一大方向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早已让机器人跳出科幻作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到科技公司门前的智能迎宾机器人和公共场所的服务机器人,也只用了短短几十年。但即便如此,如果单独提及机器人,不少人海脑里肯定还是会出现科幻作品里的跟人类别无二致的人形机器人。其实。最近十几年科学家们似乎也并不满足于只创造一般的机器人。于是,他们开始制造仿生机器人,就是外表上和人类几乎没有差别的仿生人。
谁都知道,这并不容易。不论是世界上第一个仿生机器人Rex(雷克斯)还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Sophia(索菲亚),离人们理想中的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期望还有不小的距离。当然,这也并不影响人们对机器仿生技术的热度。整个人体的仿生太过科幻,部局肢体的仿生其实也意义非凡。在电影《阿丽塔》中,失去了手臂的小女孩因为装上了两只机械手而获得了新生。在现实生活中,AI仿生手不仅能帮助伤残人士重获生活、劳动的能力,还能在高危工作环境中成为人类身体的“外挂”。
那么,AI仿生肢体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要实现仿生肢体和人类的自然交互,哪些技术的发展是关键?日前,清华大学与京东数科在AI产业公开课《AI机器人如何实现“心灵手巧”》上同台共秀AI仿生手,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可穿戴AI仿生手可在0.5秒之内快速识别和响应肌电信号,且准确率接近100%,基于此助力特种人群劳动效率大幅提升50%。此举在吸引大量眼球的同时,也引不少行业专家关注。
“AI仿生手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触觉传感器、人工智能的助推,从迟钝的机械化手臂进化为像人手一样灵巧且感知外界,并能通过神经接口将感知到的事物输送到大脑,依照大脑反馈的指令执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表示,“共融”是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机器人应实现与人、环境的共融,包括与人的协作。机器人的手也应像人手一样,能够通过肌肉纤维进行控制,由此形成精细的肌肉控制骨头模式。
仿生手可帮助残疾人士手臂“再生”,身体健全的人是否可以拥有超能“第三只手”,具备“外挂”力量?孙富春认为,“第三只手”即外肢手,可帮助特殊工种进行高危作业,充分保障人身安全。
不难发现,除去科幻情结和耍酷的成分,不论是工业场景还是生活用途,仿生技术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据《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