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崛起新家园

2020-07-07 09:52

村卫生室的医生定期到有慢性病的村民家巡诊

盛夏时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一派生机盎然。沙丘上覆盖着的葱葱绿色延伸向远方,一望无际。

谁能想到,七八年前黄花滩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漠。同样,曾经生活在古浪县南部山区的1.53万户贫困群众,做梦也没想到会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深沟,在新开垦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建起新家园。

富民新村是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巨大成效的一个生动写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的难题,从2011年开始,古浪县谋划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揭开了脱贫攻坚战中最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

一处处沙丘推平了,一条条村间道路打通了,一座座蓄水池建起来了,一座座日光温室和养殖大棚搭起来了……包括富民新村在内的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奇迹般地崛起在黄花滩上。

古浪县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群众,搬入新型城镇化社区,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生活,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

2019年8月21日,心里一直挂念着甘肃贫困群众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社区看望乡亲们。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近一年来,富民新村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扩大种养产业规模,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大踏步迈向小康生活。

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古浪县有19个乡镇,其中7个乡镇在山区,大多数平均海拔在2500米左右,贫困人口有8万人,就地脱贫难度很大。

解决古浪县南部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战最难攻克的“贫困堡垒”。

在艰难的决战中,古浪县调整脱贫攻坚思路举措,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按照完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水川河谷区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的思路,古浪县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3个乡镇实施了整乡搬迁,对黑松驿镇、定宁镇、古丰镇等8个乡镇的5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

富民新村现在的1379户新居民,就来自南部山区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等8个贫困乡镇。

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是村民们经常来办事的地方。

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墙上“排忧解难手牵手,党群服务心连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岗、社保岗、卫生岗、村干部值班岗等,分别负责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提供务工信息、受理技能培训申请和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咨询等。

前年才到村里工作的大学生赵文娟,负责民政岗,但问起其他岗位的业务,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富民新村共有6个居民小区,16个村民小组,来自不同乡村的村民,所办事项各有不同。一旦别的岗位人不在,你就得顶上去,各方面的政策必须都得懂。”

让赵文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去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党群服务中心,亲切地和赵文娟及其同事进行交谈,仔细询问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和便民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总书记说过的话,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赵文娟仍记忆犹新。

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告诉记者,群众搬到黄花滩以后,不仅通过道路、供电、供水、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而且通过产业带动,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古浪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突破“思路、出路、产业、模式”四大瓶颈制约,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点10个、日光温室6828座,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512个,养殖暖棚18万座。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我们实现了人口向社区和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激发了产业规模效应、要素聚集效应、设施共享效应、服务放大效应。”古浪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娟说。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让山区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也还了贫瘠的大山一片绿色,自然生态正在得以修复。

为有效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古浪县委决定将马路滩林场迁入横梁乡,大靖林场迁入干城乡,在新堡乡设立林草植被管护站,持续推进生态恢复。

与易地扶贫搬迁同步,南部山区迁出区开展拆旧复绿,完成废旧宅基地腾退复垦3.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7.47万亩,封山育林53.42万亩,实现了“人退山绿”。

记者在横梁、干城等乡镇看到,这里的山上已经绿油油的了。

惠民产业,拓宽致富路

富民新村将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和养殖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后,这里的村民发展日光温室的热情空前高涨。

康君周,就是一位靠日光温室脱贫致富的村民。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日光温室里忙活。

“我和总书记握过手哩!”说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的情景,康君周说,大家都很激动,也很兴奋。

“以前在山上是‘懒汉种地’,把种子撒进地里,收成多少就交给老天爷了。”康君周说,他家原先在山上有20多亩旱地,养着几只羊和几头猪,平时还摆摊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还行,乡上动迁时,他还有些犹豫。

“这黄沙窝窝到底能不能过光景?”2016年,往山下搬迁之前,康君周作为村民代表参观还没建成的富民新村时,眼前一片黄沙,听说要种根本没有见过的温室大棚,康君周心里更没底。

“总书记鼓励我们发展产业,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后,康君周不仅领种了一座日光温室,还租了一座,开始尝试种西红柿。

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有了病虫害咋办,大棚温度控制在多少,这些与以前种庄稼不一样的技术,在县乡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康君周都一一学会了。

“这种大棚比养娃娃还操心,是个精细活儿。”康君周说,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他家一座日光温室种出的第一茬西红柿,就收入了1万多元。

黄花滩,从西到东按照沙沟排列,分别被当地群众称为一道沟、二道沟直至十二道沟。经过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为代表的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如今沙漠变绿洲,其中五道沟、六道沟成为移民区扶贫产业基地,数年间建起了三四千座日光温室,仅富民新村就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涉及农户422户。

从山区搬迁至川区,从种“懒汉”庄稼到种日光温室,移民区群众从观念、技术到产销对接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让群众“悬起来的心”踏实下来,当地党委和政府除了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群众领种日光温室之外,还号召周边乡镇的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前来租赁种植日光温室,干给群众看,引领搬迁群众发展日光温室种植。

孟全祖就是来自泗水镇上四坝村的一位致富能人。以前,他在老家种植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有种植经验,有市场眼光,也有销售渠道,已经成为群众常说的“老板”。去年,响应政府号召,他在五道沟租赁了20座日光温室,冬天种植甜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直供北京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尽管受疫情影响使得日光温室利润大幅减少,但他并不气馁,打算眼下这茬蔬菜收获后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0座日光温室。

“我的规模算是小的,还有租种50座甚至100座日光温室的种植大户。现在国家帮扶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跟着他们一起发展,肯定能挣钱。”孟全祖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机制,发展增动力

让搬出大山的农民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更要通过新的机制促进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48岁的冯国安一家,2018年从古浪县古丰乡柳条河村搬迁到富民新村。

“下山后,我努力学习种植技术,流转了4座日光温室,每年根据合作社的要求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年收入4万元到5万元不成问题。”冯国安说,增收可不能只靠种植日光温室这一条路子。

2019年,听说村里支持移民建设标准化羊圈,冯国安积极报名。政府补贴2.8万元建设费,自己只出1.8万元,冯国安就有了一座标准化的养殖大棚。据了解,目前富民新村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199座,羊存栏2.58万只,牛存栏2000头。在发展过程中,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951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为贫困群众年分红194.4万元。

如今,冯国安家的羊存栏量已经有120只。走进冯国安的羊圈,他向记者介绍了羊的“来历”。

“有20只羊是通过县上‘羊银行’扶持的,另外100只是自己贷款买的。”冯国安说,到年底,出售一部分育肥羊和羊羔,预计可增收2万元。

2017年底,为了解决移民群众养殖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古浪县组建成立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贫困群众入股,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经营,探索具有古浪特色,延伸到乡镇、农户的产业扶贫路子。

目前,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已经完成投资7300万元,建成母羊繁育基地5处,累计引进湖羊、杜泊等种羊3.8万多只,产羔6.2万多只,羊存栏达10万多只,累计带动4000户1.5万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54岁的党员胡丛斌,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以前,他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海经商,靠努力打拼成了全县闻名的致富能人。在县领导的动员下,胡丛斌接手种羊繁育公司,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胡丛斌说:“发展羊产业就是党心、民心、良心‘三心’工程,我就是冲着带动老百姓致富来的。”

开自己的车,加自己的油,还不拿工资和奖金,胡丛斌投身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业后,积极性很高。

“公司向1500户贫困户提供‘羊银行’借贷服务,每户缴纳1万元保证金,从种羊繁育公司借贷20只母羊、1只公羊,3年后原数返还羊只,公司退还保证金,所产羔羊为贫困户所得。现在已经累计贷出基础母羊和公羊3万余只。”

胡丛斌自豪地说:“我们的羊产业分布就像树一样,种羊繁育公司及下属5个养殖场是主干,各乡镇、合作社是分枝,最终的目的就是从精准扶贫着手,以发展古浪羊优良品种为依托,带动全县羊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有政策支持,有企业带动,富民新村的乡亲们对未来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对小康生活满怀憧憬。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李峰 杨世智 伏润之 杜雪琴 摄影 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