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老奶奶汪桂兰 曾是抗美援朝战场 上的“小不点”
汪桂兰老人。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叶满山 摄
汪桂兰当年的胜利回国纪念照。
10岁成为孤儿;12岁参军;16岁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甘肃……
如今她86岁高龄,住在兰州。
她说:我这一生走过来,我觉得我的爹妈没有白生我,党没有白教育我。
颤颤巍巍,从一只纸盒里拿出一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的纪念照片,今年86岁高龄的汪桂兰老人反复抚摸,脸上露出了少女般的笑容。
在兰州铁路新村一幢老式楼房里,汪桂兰老人一个人住着。房子有70多平方米,当初单位分房时,她本应该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她让给了别人,自己选了小的。家里朴素整洁,汪桂兰老人满头银发,戴着深色眼镜,“我的眼睛不好使,看电视也只是听听声音,画面模糊得看不清。”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1月20日,汪桂兰老人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兰州铁路公司转来的纪念章。“感谢党和国家,还有我的单位,他们一直记得我!我好久没有像今天这么高兴过了!”汪桂兰老人把纪念章放在了桌子上显眼的位置,还没来得及存起来。还有一块纪念章,是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颁发的。
汪桂兰老人离休前是兰州铁路公司职工。16岁那年,她作为一名通信兵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任务,回忆起70年前那场战争,历历在目……
汪桂兰是河南睢县人,10岁时成为孤儿。12岁那年在安徽参军,成为刘邓大军里一名卫生员,参加过淮海战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1年,只有16岁的汪桂兰报名参战,电务部长摸着她的头说:“你还是个宝宝。”尽管年龄小,但她参军的主意已定,当场咬破手指写了血书。“17岁入党,当时年龄不够,次年才转正。”至今,汪桂兰老人家里桌子上的玻璃下,压着红色封面的党费证。
在朝鲜战场上,汪桂兰是一名通信兵,她们班有六七个人,班长也只有18岁,叫蔡少英。执行话务工作虽然不需要真刀真枪去冲锋陷阵,但因其保障指挥通畅的重要性,时时成为敌人重点袭击的目标,用汪桂兰老人的话说就是“在拎着脑袋工作”。汪桂兰所在部队里,数她年龄最小,大家给她起的绰号是“小不点”。在一次行军途中,战友们要翻过朝鲜一座叫做“摩天岭”的山。政治部邱主任提醒汪桂兰不要睡着:“小不点,你晚上可不能睡觉啊!睡着后你就摸不到星星了。过了摩天岭到根据地我给你烙个饼吃,你摸一个星星可以带回祖国献给人民。”首长是担心她一旦睡着或者不小心掉进雪窝里,就有可能被冻死。两个战士把长枪抬在肩膀上,像一个简易担架,汪桂兰趴在这副“担架”上才得以翻过那座山。
汪桂兰老人年事已高,但记忆力却惊人的好。70年前的人和事,她讲起来犹在眼前。她记得,有一次一个人执行任务,途中遭到敌机扫射,前面的桥面也被炸毁了。为了完成任务,她顺着残缺的桥身爬了过去。“可能是年龄小,不知道害怕,也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有段时间咸兴运输线被炸,补给跟不上,战士们吃粮成问题,他们就到山上捡野果子、毛栗子。不料遇见敌机轰炸,躲避的过程中盆子里的食物所剩无几,只有土渣子。那段时间汪桂兰和身边的战友得了夜盲症,下午5点多钟就看不清前面,只好手拉手去营地。
工作是在山洞里,里面有积水,她们的腿长达一个多月泡在水里,大家身上长了疥疮,也落下了风湿病、关节炎的病根。在朝鲜的两年多时间里,汪桂兰记得她和姐妹们就洗过一回澡,还是在山里瀑布下洗的,冬天头发冻成了冰溜溜。
“很幸运,我活下来了!”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汪桂兰和战友们于当年10月胜利回国,到沈阳时她是被用担架抬下来的,当时腿已经不能下地走路了。
经过休养,身体渐渐恢复,汪桂兰在郑州铁路通信段工作。1954年6月,她又响应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甘肃,成为兰州铁路局的一名职工。“铁路开发到哪儿,我就跟随到哪儿。”在兰州成家,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连年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曾代表单位去人民大会堂做过报告。但后来老伴、子女都先她而去。“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人生三大悲,我都赶上了!”汪桂兰老人说得平静,自始至终没掉一滴眼泪。如今,她最近的亲人只有孙子和外孙女,还都在外地工作,只能通过电话嘘寒问暖。平日的生活起居主要靠周围朋友照顾,她也是辖区铁路新村东街派出所的帮扶对象,派出所民警经常过来看望她这个老兵。
独居的这些年来,汪桂兰老人看到电视上倪萍主持的《等着我》寻亲栏目后,也曾动念找一找老战友。但想到自己身体一直不好,身边没有家人,也就打消了寻人的念头。
“我这一生走过来,我觉得我的爹妈没有白生我,党没有白教育我。我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后来又成为抗美援朝最可爱的人,我觉得这一生很自豪!”汪桂兰老人说。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张海龙 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