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8%

2020-12-01 09:36

参观展会科技产品

信息兰州网消息 近年来,兰州市始终坚持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日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未来我市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在解决好“创新什么”“谁来创新”“怎么创新”等问题,精准施策。在完善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政府当“主推手”,企业当“主力军”,高校院所当“策源地”。

多举措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发展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兰州市以科技改革为牵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科技创新50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推进“三评制度”(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优化研发资助和后补助机制。从2017年起,市科技连续四年实施了“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每项70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遴选支持的“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两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在我市历史上尚属首次。2019年,按照“四棒接力”的模式,兰州市再次深化现行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改革,重新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发展产业为目标的全创新链的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走在全国前列、打破常规、特事特办,首次单独就一个方面进行科技项目征集,并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推荐立项程序,放宽申报单位和人员条件限制,面向全社会征集支持疫情防控项目,共征集到36家企业、17家医院、5家科研机构和4家高等院校项目304个,这些项目实施后将为支持疫情防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攻关,提升兰州市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能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伐提供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我市以“两区”为战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始终把建设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要求,积极构建完善政策体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与上海张江等区域科技合作,挂牌成立了稀土功能材料、生命科学技术等产业研究院,打造科技产业集群。2019年,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R&D(研发与投入)经费投入强度分别达到3.5%、3%和2.2%,增长14%、15%和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6亿元,增长9.3%。

用心打造环境优美的智慧城市

近年来,我市以“蓝天、碧水、净土”为要素,不断提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制定实施年度攻坚工作方案和工作任务负面清单,紧盯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告、周调度”,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严格落实“5+2”常态化巡查督导制度,继续强化“人防+技防”管控,充分利用全市575套空气质量微观站、100套工地扬尘智能监控设备、无人机全域航拍取证、10套机动车红外遥感监测设备、走航雷达等技防手段,定点查源、靶向治污,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精准性。有序推进“水十条”37个年度重点任务和4个重点工程,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全市26个饮用水水源地标志、界碑和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建设工作。突出全面防治、重点修复,编制了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责任清单,一手抓污染调查、一手抓风险防控,土壤环境保持了总体稳定。

为了更好地创建创新型城市城市,我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方向,提升城市协同治理精细化水平。按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目标,创新打造了兰州市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并根据兰州市首创的网格划分国家行业标准,将全市城镇区域划分为1700多个网格,积极构建了纵向贯通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楼院和横向覆盖各级各部门的“四级平台管理、六级网格服务”的信息化社会治理总格局。同时研究制定了《兰州市大数据中心建设规划(2017—2019)》,形成了包括法人库、人口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等6大基础信息库,覆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7大领域的主题信息库,整合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52个部门信息资源,形成了“6+7+52”的数据库管理应用模式。近年来,我市不断研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开通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实现全市区域全覆盖,形成信息化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和架构,为广大市民提供快捷、高效、便利的信息化民生服务,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建成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指挥平台,通过电话、微信“随手拍”、视频监控等多种方式全面捕捉城市管理案件,形成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处置、监督、评价闭合的管理体系。

人才引进与科技产业创新两手抓

近年来,我市产业为导向,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紧紧围绕“十大生态产业”项目支持,印发了《兰州市十大生态产业技术需求目录》,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已发展了诊断试剂、人(兽)用疫苗、抑肽酶、胸腺肽等一批生化药品,扶持了水性工业防腐涂料、凹凸棒石纳米杂化颜料、动力电池用系列化高镍材料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研制了多相流自动分析仪、超高真空计等仪器装置,转化了重离子治疗、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力开展了农业科技专项培训、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项目支撑、科技特派员跟踪服务四大行动,已累计安排农业科技特派员500名,实现了全市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培育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1家,创建“星创天地”4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22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100余项,有效助推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省科技厅共建兰州科技大市场,连续成功举办五届科技成果博览会、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2016年以来,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08.6亿元。积极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众创空间118家,分别占全省的47%、48%。

此外,我市一直致力于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普惠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企一策”扶持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了111家,4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强化项目支撑、持续运用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资助和后补助项目比例,2016年以来,累计支持科技计划项目和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556项、申报专利814件、开发新产品574件、推广新技术1211项、新增销售收入47.15亿元,已运用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120余家,支持资金3989万元;大力破解企业融资难、创新资金短缺难题,组建了“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1笔、投资金额5.817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我市近年来以人才为保障,全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创新和创业并进、个人和团队并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体制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开发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连续6年设立“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专项”,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立项支持项目650余项,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近40万元,个别重点项目支持额度达到200万元;2018年开始,兰州市改革传统项目组织方式,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兰州市“活力金城”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现场路演+专家评议+现场打分”的模式和“以奖代补”的方式,为45个优胜团队发放研发补助资金242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体制机制,共吸引博士后20人,博士518人,硕士116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引进外来人才147名(其中外省籍101名、外国籍16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