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慈制药 92年风雨洗礼打造慈心好药

2021-04-01 09:46

1956年迁兰时的化验室

佛慈的出口产品

1929年佛慈制药厂在上海 闸北同济路164号诞生

佛慈制药包装生产线

时光的脚步未曾停止,走着走着便成了历史。佛慈制药1929年始建于上海;1956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和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从上海整体搬迁到兰州,更名“兰州佛慈制药厂”;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过风雨洗礼,扎根西北,转型发展,于2011年成功上市,是兰州市唯一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3月19日,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七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如果说佛慈制药是一棵大树,那枝繁叶茂的树冠下,92个年轮仿佛一部恢弘的编年史,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演变的历史,书写着中药生产从手工操作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历史

1929年始建于上海

走入佛慈制药兰州新区厂区大门,“国药佛慈慈心好药”八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句话是几代佛慈人孜孜以求、不懈追求的标杆,也是近百年来佛慈人给广大海内外客户的千金之诺。即使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佛慈人口中强调的依旧不是生产力、不是产能,更多的是对品质坚持不懈的追求。

为了铭记历史,佛慈制药专门在办公楼一层设立了展览馆。那些悬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讲述着佛慈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佛慈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1929年,爱国实业家玉慧观先生“惜吾国科学落后,国药遭天演之淘汰”,立志改良国药品质,在上海创立“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取“我佛慈悲,药物普救众生”之意,命名“佛慈”厂名;取佛光普照之意,命名了“佛光”商标;提出了“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办厂宗旨;首创了中药浓缩丸剂型,是“中药西制”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开创了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1931年,佛慈产品即开始销往东南亚、日本。

迁兰

1956年支援大西北

在兰州市档案馆,记者查阅到一份1956年2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将上海迁兰药厂按尽量保留原有厂商名称的精神命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

档案记载,1956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和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报经国家化工部同意,佛慈制药厂从上海整体搬迁到兰州,39名工人随企业迁兰。厂址位于兰州市酒泉路157号。

1956年9月6日,佛慈在兰州正式投产,企业改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商标沿用“佛光”。

1962年,兰州市城关区健民制药厂并入佛慈。

1966年,“兰州佛慈制药厂”被易名为“东风制药厂”“兰州中药制药厂”,“佛光”商标被当作“四旧”破除,改为“岷山”商标。

1970年,佛慈制药厂从酒泉路157号搬迁到黄河北盐场路44号。

2000年6月,兰州佛慈制药厂联合其他六家企业发起设立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佛慈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2010年,“佛慈”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佛慈股票在深交所首发上市(股票代码:002644)。

2013年,根据兰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安排,佛慈启动实施“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在兰州新区建设“兰州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项目。2018年6月,兰州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建成投产。

讲述

三代佛慈人的国药情怀

制剂车间的马丽是一名“佛三代”,因为她的奶奶、爸爸都是佛慈的职工。她说:“我很自豪能成为佛慈人,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必将传承下去。我们有信心担负起守护和传承‘慈心好药’的初衷,视公司如家,做好佛慈的合格继承人,为佛慈的未来添砖加瓦。”

她指着一组老照片说,“颇具规模的中药研究所,制丸机、炼合机,这些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佛慈的制药设备,说明当时的佛慈已具备工业生产的雏形。”从记事起,马丽就从奶奶和爸爸的口中听到了关于佛慈的许多历史,也知道佛慈编写的《科学国药》不仅仅是指导用药、普及医学常识的小册子,更是佛慈的一种广告形态,有不少人正是通过这个小册子认识佛慈,了解佛慈并与之结缘。

业内总结了佛慈制药对中国中药工业的三大贡献:建立了中国中药史上第一家中药制药工业企业;提出了“中药西制”的思想,首创了浓缩丸剂型;最先在传统中药行业引入先进的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现在,由佛慈首创的浓缩丸成为中成药主导剂型,历经90余年方兴未艾。只有走进佛慈十万级洁净生产车间,耳闻目睹浓缩丸的制作工艺,才会明白为什么老中医在开中成药时,后面都有一个括号,括号里注明“佛慈”。佛慈人说这是从医生那里得到的最高肯定。佛慈系列产品以“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推崇,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到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9个国家和地区,多年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企业十强,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

亲历

引进新工艺 产品大提升

张英明自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佛慈工作,从一线员工、生产工艺员、生产调度干到现在的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制剂车间主任。有24年工作经历的张英明目睹了佛慈从黄河北老厂区搬迁到新的科技园的发展变化。“首先,厂区从以前的占地几十亩增加到现在的574亩,生产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其次,老厂区生产车间破旧、设备落后,新厂区引进了先进的全自动提取生产线、口服液生产线和包装生产线,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的生产。”

就拿提取车间来说,过去以人工操作为主,员工投料要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新厂区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从厂房布局到设备设施,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提取车间是国内最大的中药提取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万吨。以前的人工操作大部分转为自动化筏门控制,共有8000多个点位,都由中控室集中统一控制,做到生产流程化、信息化,批与批次的差异缩小。车间也有了送风系统,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张英明说,佛慈制药倾力打造产、销、研一体,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中药企业。生产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参茸固本还少丸、定眩丸、复方黄芪健脾口服液等主导产品,具有中药材前处理提取量10000吨、丸剂4630吨、固体制剂1800吨的年生产能力,年产浓缩丸150亿粒、大蜜丸2亿粒、片剂5亿片、胶囊剂9亿粒、颗粒剂500 吨、液体制剂160万升的生产规模。公司拥有浓缩丸、大蜜丸、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1种剂型,346个品种,产品覆盖补益类、安神类、止咳化痰平喘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清热类及利水渗湿类等多个药品类别。公司现有甘肃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重点研发平台,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医科大校长张伯礼教授,在参加完第三届中国(甘肃)药博会后,专程来到佛慈制药参观。用他的话说,就是想看一看中国“中药制剂的鼻祖”是如何生产药的。在参观时,他说:“我被佛慈的历史和文化所折服,终于找到了近代中药工业的源头。”

访谈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尚寿鹏

讲好老字号故事 促进老字号创新

中华老字号的传承本质上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佛慈制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奠基者,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建厂初期,秉承“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初心,开创中药工业化先河,奠定了现代中药的基础。一直以来,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认为,中华老字号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老字号经营者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讲好老字号的故事,促进老字号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文 马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