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离不了的小修摊 怎样才能留下来?
店主正在为顾客改裤边、缝拉链。
招牌还在,但已是人去屋空。
“裤腰有点大,需要收一收;戴了十几年的手表不走了,想要修一修;皮鞋的后跟磨损了,还能补一补……”这两天天阴下雨,家住五泉的王奶奶没法出门遛弯,就在家收拾自己的“破烂柜”,发现里面除了碎布头、旧毛线这些“用不上”的东西外,还有一口烧断手柄的锅、两把伞骨坏了的雨伞、一块不知道怎么就坏了的手表……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不禁发出了感叹:“扔了觉得可惜,但又没地方去修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都不需要修修补补了。”对于王奶奶的感慨,记者也感同身受。连日来,记者在兰州市区探访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修鞋、裁衣、配钥匙等小修小补的摊点已慢慢消失。如果没有人指点,你根本不知道上哪里去找这样的修补摊。与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这些“躲藏”在城市角落的传统手艺,正悄然无声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1 “藏匿”在老旧楼院的小修小补
“师傅,能帮我配把钥匙不?”“好咧,钥匙给我,稍等几分钟。”8月19日,民勤街菜市场里,一个简陋的维修摊门口,一位老师傅接过顾客手中的钥匙,仔细观察后,打开有几处破裂印痕的木桌抽屉,掏出一枚配对的钥匙,放入褪了漆色的机器,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齿轮。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响,金属屑末飞溅,不一会儿,一把新配的钥匙便展现在眼前。接着张师傅从抽屉里挑出一把细长的锯片,一下一下打磨钥匙齿边缘,使钥匙棱角更加顺滑。配钥匙的市民说,他刚搬了新家,想配把备用钥匙,走了两站路都没找到一家配钥匙的摊位,如果不是问了一下路边闲聊的居民,根本找不到这里。
记者顺着民勤街菜市场出来,走到五福巷口,发现一家“修鞋、擦鞋、洗鞋”的铺面,铺面门脸斑驳破旧,门上挂了一把门锁,询问邻近的店主,被告知“已经好几个月没开门了”。再往巷子里走,记者看到了一家住家式的裁缝店。店铺面积不大,也没挂什么招牌,不仔细找还真找不到。店内除了各种花色的布料就是一台缝纫机和一张长条型工作台。店主阿姨说,她在这里已20多年了,客人大多是一些老主顾,店里就她一个人,一般就接改裤边、缝拉链等小活,活多了也做不过来。说话间,一位女士提着菜,领着孩子走了进来,想让大姐帮忙裁一下裙子,“太长带孩子不方便”。大姐也没拿尺子,蹲下身,比划着把裙子往里掖了一边,“两寸应该可以的,你换了衣服拿下来,下午就能取”。“谢谢啊。”女士拉着孩子走出门;店主阿姨摆了摆手,示意“小事儿一桩”。整个“交易”过程不到两分钟,主客尽欢。就在这一句“谢谢”和摆手里,一来一往,攒成了店主阿姨和这一带居民多年的情谊。
不甘心找不到修鞋摊,记者又来到附近的小巷,发现这里有一个不是路边摊,而是有门脸房的修鞋店。店主说,以前夏天修得最多的是开胶的凉鞋。腿上铺一块破布,把鞋放在上面,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在钩针上穿上结实的粗线,再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就开始给凉鞋上线。穿针、钩线……重复着这些动作。一双鞋修下来,收了顾客4块钱。“都是些老顾客,不能要价太高,不然谁还来光顾我这小摊呢!”知道修鞋不再红火的店主也打出了“组合拳”:修鞋的同时,还兼顾代收快递、擦鞋等活计,以此提高收入。
2 “公益便民集市”的有益尝试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小修小补的摊位,主要面对的都是老主顾,不熟悉小街小巷的市民、出行不便的老人想要找一个日渐稀少的修补摊点,还真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
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早在2018年9月,城关区某社区就做出了“公益便民集市”的有益尝试。前期,社区工作人员在居民调研中汇集了不少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修小补的问题。“年纪大了,出门剪次头发越来越不方便了。”“没有手机也不会上网,去店里咨询问题又怕上当。”“寻找磨刀、修鞋、修伞的传统老手艺师傅也变得困难,家中好多旧东西只能搁置。”于是,社区在三社联动项目社工的帮助下,开展了“公益便民集市”项目,邀请磨刀、修伞、修鞋、量血压、理发、补锅、磨刀等有技能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将贴心服务带到百姓身边。“真方便!还没出小区门就把头发剪好了,血压量过了,连刀也磨好了。”每月一次的“公益便民集市”,过程中收到了居民们的不少点赞。
因疫情期间中断服务,“公益便民集市”已举办了14期。近期,受疫情防控等客观因素影响,“公益便民集市”不再规模化举办,但社区也没有“放弃”解决家家户户都有的这些琐碎需求。工作人员通过线上沟通和上门联系等方式,为有实际需求的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服务点、联系方式,或者发放服务预约券,方便居民享受便民服务。
3 专家:在街道、社区建设“便民服务站”
日前,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提供修鞋、修自行车、改衣服等便民服务。小修小补中有百姓生活烦难,亦是百姓福祉所系。
如何回应关切、满足需求?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副主委、市社科院研究员牛铮超表示,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可另一方面,街头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确实对一些有需要的市民产生了不便。城市生活,既需要有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如何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些地方已经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不少好的做法。比如街道、社区可以做“便民服务站”,把小修小补摊位进行“升级改造”,既为维修人员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还和周边菜市场、超市等连在一起,确保了人流量,有利于从业者增加收入;或者尝试以引入志愿服务的方式,做好居民服务,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