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疾控中心流调人员与传染病毒赛跑

2021-10-30 09:31

现场研判数据

信息兰州网消息 “旅行团”疫情在甘肃蔓延,兰州市发现病例、张掖市发现病例、嘉峪关市发现病例、天水市及陇南市发现病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使命。甘肃疾控人重执白甲,逆风而行。为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省疾控中心又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摸排、实验室检测、消毒保障、宣传干预,个个脚步急促,行色匆匆,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不眠,他们在忙碌着……

1

保障流调基础大数据的建立

经过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洗礼和历练,大家对一些医学术语已不陌生,如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消毒等等。但是,更熟悉的术语可能还是流行病学调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调,给大家形成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陌生来电,自报家门。“我们是疾控中心流调组的工作人员,耽误您几分钟时间,请您予以配合。”然后就是询问您什么时间去了哪?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坐在什么位置?戴口罩了没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分析什么都能掌握,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开展流调工作呢?确实大数据分析功能很强大,能掌握一些信息,也为流调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难免推送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伤,将本不该隔离的人群划分为密切接触人群,这势必造成疫情防控中资源的浪费,也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因此结合大数据分析再通过人工一个个核实,通过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尽量避免重复打扰,高科技与现代人工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无疑,流调人员为流调基础大数据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2

流调比拼的是细心和耐心

在完成基本现场流调和信息核实后,流调人员就要对其接触的人员、接触的时间、方式进行分析辨别过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有用可靠的信息,以此判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从而确定对相应人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切断病毒传播。而绘制传播链、撰写流调报告、流调数据分析、疫情研判、提出防控建议、指导基层精准管控密接人员等则为现场流调后的系列工作。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流调过程。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多流调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并不一帆风顺。当可疑患者轨迹不明时,则需要我们的流调队员一遍又一遍询问,核实每一个可疑点,通过梳理每一个病例的轨迹,直到弄清楚每一个可疑点,梳理出最精准的传播链条,从而指导基层精准判定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及时的管控。如果再遇到可疑患者极度不配合或刻意隐瞒行程情况时,那么编入流调组的公安干警就会发挥优势,他们丰富的经验以及公安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人员轨迹,帮助被流调人员更清晰地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流调数据的准确性。

3

流调比拼的是速度和实力

流调讲究快。16日陕西发现报告确诊病例,17日,省疾控中心的流调队伍就集结完毕,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先去嘉峪关、后去天水、再去张掖,现在又将重点放在了兰州,这是在与病毒抢时间、拼速度。流调抢到了前面,就能及早地将传染源管控好,把传播的链条打断,不再构成新的传播。为此,所有流调队员根据防控指南的要求,2小时完成现场调查,12小时完成流调报告,当天绘制出患者轨迹,及时向公众发布患者活动轨迹,这已经成为流调组的“标配”,从而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和隔离措施。

目前流调人员组成中,有国家疾控的流调专家、兰州大学统计学专家、省疾控的流调队员、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学员,形成了国家、省、市疾控应急队员以及高校相关专家的大编组,大融合,集大家的智慧为全方位分析研判疫情、完善防控举措出谋划策。

4

流调比拼的是坚持和坚守

从17日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流调组集结至今,他们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白天的时间不够,只能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有时工作任务催得紧,他们只能通宵达旦。实在困了就在办公桌上埋首小憩一会,或者临时在休息室里打一个盹,或者就是一盆冷水敷面,再或者一杯咖啡提提神,但脸上的憔悴和疲惫却无法遮掩,眼睛里的血丝无法隐瞒,看着令人心酸,眼圈发红。

从17日流调队员集结至26日17时,全省累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3349人,次密接21438人,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所有流调队员和组长们的辛苦和心血汗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

(图片由甘肃省疾控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