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守夜人”
“守夜人”李德和李生龙
兰州晚报记者杨志彬(右)在“疫”线
退役军人董祖荣(中)、耿天豹(右)和陈俊龙(左)
信息兰州网消息 10月29日凌晨,写完稿子已是2点时分,看到社区志愿者群里的通知,当天的执勤表上并没有我的名字,所以早上一醒来就直奔单位领取防护服等物资。一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寥寥无几,喧嚣的城市突然显得异常安静,多少让人不太习惯。
退役军人显风采
上午,甘肃省召开的第十一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全省新增确诊病例12例,其中兰州市10例。这个数字让整座城市的表情沉重起来,加强小区管控就是隔绝病毒传播的最好办法。当天开始,除紧急就医人员、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小区其他居民一律凭健康码、出入证每天只能出入1次,并作记录。
省监狱管理局小区卡口点已经搭起了围栏,喇叭声不断重复着对居民的劝行提示:“非必要,不出门”,可还是有不少人找各种借口想出去。正在执勤的志愿者是3名退役军人,他们有着军人的硬朗作风,对一些没特殊理由的出入者,坚决劝返。一些老人想遛弯,不让出就站在卡口处不走,组长董祖荣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的,可也有个别老年人不理解,甚至出言不逊。
为民服务 义不容辞
“人多了啥人都能遇见,我们做好解释工作,好好说,别和他计较。”董祖荣是我们4个人中年龄最大的,所以更显沉稳。
测温、查码、登记,看单位证明……卡口点的工作不断简单重复着,但又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这组的执勤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因为我要随时采访,所以行动相对自由,白天人多忙碌聊得不多,晚上相对清闲,我们就拉家常、说笑话,慢慢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董祖荣在宁夏中卫当过兵,1994年退役后在五金公司上班,后来自己做旅游。疫情之下,董祖荣总是尽自己所能默默奉献,用他的话说:“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当仁不让,退伍返乡,为民服务,义不容辞。”
另外两人也都是退役军人。“别看我现在是个大胖子,以前我也是个帅哥。”说话粗声大嗓的胖子叫耿天豹,是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咨询中心的职工。人如其名,他性格耿直,带着些许暴脾气,但心肠很好,见了老弱妇幼也是柔声细语。我们都喊他“豹哥”,他抱拳哈哈一笑:“不敢、不敢”,“豹哥”是首批驻港部队的汽车兵,怕大家不信,他从手机上找出当兵时的照片给我们看。“1997年,你真还是个英俊的尕小伙。”一阵笑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还有一个瘦个儿的“鸭舌帽”名叫陈俊龙,曾在嘉峪关某部队服役,1999年退伍,后来自主创业在白银开了自己的新天顺宾馆,疫情原因暂停营业,居家无事就主动报名来当志愿者。陈俊龙眼勤手快,做事非常细心,检查待采市民“两码”时,只要发现“黄码”,就第一时间从人群中将其隔离出来,联系社区报备,并引导其去指定医院做核酸检测;看到老弱病残,主动上前服务,帮忙提菜验码,尽显军人本色。
彻夜坚守保安全
晚上10点,换班的老徐和小刘准时到岗。值了一天班,大家都腰酸腿麻,但每个人都坚守到最后。分开时,董祖荣提议疫情结束后,我们好好喧个关、喝上一场,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回道:“好!”
夜色越来越深,气温下降得很快,脚有点冻,因为身上穿着防护服,还比较暖和。我决定去另一个卡口点看看。
民勤街附近的33个小区总共设了两个出入口,除我所在执勤点,另一个设在武都路沙家牛肉面旁边的巷口。一张桌子,两个“红马甲”,在路灯的照射下,格外显眼。彼此不认识,但看我扛着三脚架和相机,他们一下子就猜到我是群里经常发照片的记者。都是志愿者,相见没有陌生,一聊才知道两位“守夜人”也是退伍军人,其中年轻的叫李生龙,是兰州公交集团公司第一客运公司五车队的司机。年长的叫李德,今年59岁,曾在兰州军区服役,1984年退役。从20日开始,他就加入志愿者队伍,连续9天坚守“疫”线。
晚上出入的人不多,有一对老夫妇,妻子突发心脏病要去医院,老李查码后立即放行。一位医院的水暖工,临时被单位呼叫维修水暖,没有证明。了解情况后,也是查码、看了通行证后立即放行。老李说:“卡口点的执勤看似严肃谨慎,但也会体现人性和温暖。”
我不是这里的执勤人员,采访完他们应该就可以回家了,可是看到那条孤单的巷子,我就陪他俩聊天,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家。夜深人静,很多人在温暖的被窝里已经入睡,可仍有一些人,彻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如同夜空里那点点繁星,以微弱之光闪烁在城市的角角落落。
他们是“最关键防线”
据民勤街社区书记王晶介绍,自疫情发生以来,主动加入民勤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已达70人。忙碌的“红马甲”成为寒风中的“最关键防线”。
民勤街50号建行家属院的金伯昊也是其中之一。金伯昊是甘肃省铁路投资集团的干部,疫情来临,自愿加入民勤街社区志愿者团队,每天值班8小时左右。“在核酸检测现场,在卡口点,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让人感动。”王晶说。
李小朋是民勤街辖区一位商户,经营着一家早餐店,同时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前两轮核酸检测时他早上卖早餐,下午到社区帮助楼院长动员居民做核酸,电话从下午一直打到了晚上10点多。他说:“我是这里的居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危难时刻,义不容辞”。
韩飞是民勤街社区社工委委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0月19日晚他看见社区在连夜搭建临时核酸检测点,立马就过来帮忙,之后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说:“我就是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了大家的健康和安全我很乐意这样做,真正做到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永香、联合汽车公司的董星君、甘肃铁投的小金、辖区居民焦新华……这几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许许多多“红马甲”忙碌的身影。他们是挨家挨户查访的“排查员”、宣传防疫政策的“宣传员”、劝阻群众不串门不聚集的“劝导员”,一起汇聚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虽然好多人我还不知道名字,但他们从来没有缺席,为了加大“居家”的执行力度,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他们24小时轮班,严防死守,毫无怨言。
■记者手记: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宅家”的市民们或已进入梦乡,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一群“守夜人”守在寒风中。他们用奉献、责任与信心,共同照亮疫情防控胜利的黎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志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