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43家科技企业成为市级以上孵化器
信息兰州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兰州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9家;众创空间126家,其中国家备案25家;企业研发机构49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83家;市级引智基地16家、引智示范单位12家。
近年来,兰州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分别达到60.4%和79.5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81家。兰州还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兰州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2021年创新策源地城市排名提升1位,排名第14位,连续3年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
科研基础厚重
兰州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资源,在核物理、冰川冻土、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旱作农业、防沙治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目前,拥有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0所,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66家。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9个、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2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新型研发机构13个,“两院”院士39名(其中人事关系在兰院士17名、外聘院士22名),科技活动人员7403人。
创新政策优惠
兰州市制定出台了《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在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兰州市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支持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紧盯企业融资难、创新资金短缺难题,组建了总规模20亿元的“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总规模1亿元的“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5笔、投资金额达8.27亿元。《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出台后,已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扶持资金6.54亿元,为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金额22.97亿元。
加快建设“兰白两区”
兰州市坚持把建设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要求,印发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兰州高新区出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
2021年下半年以来,累计召开兰白两区调度会4次;2021年11月28日,与白银市召开座谈会,提出全域融合和“自创共享、交通共建、生态共治、文旅共线、产业共链”的理念。实施“六个一百”技术创新工程,共计开发新产品569个,完成重大科技成果853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81家,新增创新平台560个,培育和引进创新团队1001个。与上海张江在政府、园区和企业等层面的持续对接交流,不断深化丰富合作内容。配合省上组织了“张江兰白服务企业直通车线上推介会”等活动。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累计引进项目160个;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认定,甘肃先进计算中心建成投运;支持长飞光纤、和盛堂、兰州兰泵等企业与上海张江开展合作,促成一批合作项目落地新区。
兰州高新区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实现总产值200多亿元;集聚智能制造企业和项目近50家,实现总产值70亿元;集聚新材料企业40多家,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大数据产业产值占到全市的60%;加快建设北欧离岸创新中心,西北海创中心落地建设,与上海张江开展中医药创新合作研究,谋划东西合作共建中医药园区。兰州经济区万里航空机电公司荣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兰州西部药谷产业园一期建成运营,入驻企业24家;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等开展合作。2021年,兰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达到1095.3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我市兰白两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77.9亿元(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预计分别达到300亿元、321亿元和356.9亿元)。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位于19家国家级新区第一位;兰州高新区2020年度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位列第65名,较上年提升了5位;兰州经开区在全国218个级经开区中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第138位,较上年度提升了38位。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在成果产出方面,兰州市连续5年组织实施“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了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进了重点关键技术难题不断突破,发展了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冻干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Ⅲ期临床研究及产业化、鸡球虫病活卵囊疫苗产业化等一批生物医药产品;扶持了M20甲醇汽油、高稳定性高活性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中空纤维纳滤膜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研制了复合金属陶瓷缸套、500米级可回收式水下湿气流量计、光催化复合氧化水处理仪等仪器装置;转化了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准确度电容薄膜型真空测量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我市遴选支持的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兰州兰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完成的“兰州地铁隧道下穿黄河强透水卵漂石地层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的“2018城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成了全国首个规模化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工业化示范工程,入选“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成果转化亮点项目”。2019年以来,兰州地区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4项、省科技奖励项目249 项。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9家;众创空间126家,其中国家备案25家;企业研发机构49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83家;市级引智基地16家、引智示范单位12家。同时,建成兰州科技大市场,促成技术转移项目622项,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1.97亿元,兑现创新券7130万元;兰州科技创新园正式开园运营,入驻企业50多家;兰州石化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我市拟于今年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000万元。
2016年以来,五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累计展出科技成果3448项、展品4454件、交易项目1004项,签约金额74.6亿元;2017年以来,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现场赛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1项,签约金额1.9亿元;首届重点人才项目重大技术攻关专项“揭榜挂帅”活动,达成合作意向技术6个,涉及榜额1219万元;2021年兰州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91.76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7%。四是组织实施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立项支持项目800余项,共吸引博士后26人,博士784人,硕士1615人,引进外来人才177名;2018年以来,四届“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评选优胜人才团队和项目60个,奖励研发补助资金3240万元。
“强科技”行动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下一步的科技工作中,兰州市将以重振兰州辉煌为主线,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为关键,着力优化创新支撑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创新人才,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构筑新阶段兰州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推进创新示范城市建设,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政策创新。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兰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等创新改革政策,修订完善《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兰州市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
——强化体系创新。紧盯“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发挥“兰白两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全市“四梁八柱”产业体系布局创新链,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瞄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关键技术,聚焦碳中和技术装备、氢能产业链等绿色制造创新体系,实施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科技项目,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推动兰州制造向绿色制造体系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强化平台创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中央在兰企事业单位,推进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支持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和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在兰组建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国防七子”在兰建设新型军民融合研发平台,支持兰州石化科技创新中心凝练研发先进新材料等技术、建设先进新材料研究院,推动兰州石化公司与兰州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建设“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
——强化主体创新。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上规进高”“双提升”计划,在人用兽用疫苗、多相流量计、记忆合金医疗器械等领域,支持申联疫苗、海默科技、兰州生物所、耐驰泵业等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总结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经营模式,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走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强化环境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健全人才引进、发现、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尽职免责机制,组建新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办好“揭榜挂帅”、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现场赛等活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