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面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
我省境内的长城遗址
信息兰州网消息 日前,在我省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详细、全面地解读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记者获悉,根据该规划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部署安排,到2023年底,全省长城资源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将得到显著改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初具雏形。到202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全面建成。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8月,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做好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我们凝心聚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省文旅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田学功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团队,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多轮修改,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经中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于去年年底以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名义正式印发。”
长城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修建始于战国秦,其后历代多有修筑,现存遗迹主要修建于战国秦、汉、明三个时期,三代长城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全省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公里,为全国之首。
探索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
据了解,《规划》立足甘肃长城资源禀赋现状、保护利用工作实际,围绕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主题,以加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为主线,共确定了7个章节。
一是对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包括整体环境、本体保存状况、长城沿线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价值分析等。二是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等。三是确定了公园建设保护内容,制定了功能区建设要求,划定了总体空间布局。四是提出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功能区建设保护方案。五是明确了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重点建设工程。六是制定了“河西汉塞”等3处核心展示园、“居延古道”等3处风景道示范段、临泽等8处特色展示点建设方案,明确了规划分期。七是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以长城及其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
总体发展方向: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规划》确立了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6条工作原则。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总体发展方向,提出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高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新平台,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新纽带,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新典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围绕这一目标定位,《规划》制定了三个阶段发展目标。”田学功表示:“一是到2021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化资源挖掘与创作、基础数据库建设等项目基本落实。二是到2023年底,全省长城资源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显著改善,长城资源实现整体系统保护,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局面初步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初具雏形。三是到202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全面建成,‘三园、三段、八点一线’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的重要载体。”
划定“三园、三段、八点一线”的总体布局
记者了解到,《规划》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严格按照中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确定的,其主要特色亮点是结合时空分布、地域特色、发展需要等要素,对全省长城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价值内涵作了准确提炼,并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形成“三园、三段、八点一线”的总体布局,旨在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示范区。
其中,“三园”为“河西汉塞”“明代雄关”“陇右屏障(战国秦)”三个核心展示园。其中,“河西汉塞”核心展示园主要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丝路要隘阳关遗址和敦煌汉长城;“明代雄关”核心展示园则主要展示明代长城西端起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酒泉肃州区边弯长城;“陇右屏障(战国秦)”核心展示园主要展示战国秦陇右屏障西端起点望儿咀段长城,临洮、通渭、岷县境内的长城墙体、壕堑、烽火台、山险及相关其他遗存等。
“三段”则是以3处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汉长城、明长城、战国秦长城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的3条展示带。其中,汉长城集中展示带以敦煌、瓜州、玉门、金塔等地部分点段为重要展示节点,形成甘肃汉长城集中展示带,其中重点打造金塔长城国家风景道示范段;明长城集中展示带以嘉峪关、酒泉肃州、山丹、临泽、永昌、民勤、古浪、天祝、景泰、兰州西固等地部分点段为重要展示节点,形成甘肃明长城集中展示带,其中重点打造山丹长城国家风景道示范段;战国秦长城展示带,以临洮、通渭、静宁、环县、华池等地部分点段为重要展示节点,形成甘肃战国秦长城集中展示带,其中重点打造榜罗镇长城国家风景道示范段。
“八点”是根据全省长城分布特点,结合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分布范围,建设临泽、永昌、民勤、古浪、天祝、景泰、环县、华池8个长城特色展示点,并将依据长城及其周边自然风光、文化景观等设置不同的展示主题。
多种手段全面展现长城文化
“围绕‘三园、三段、八点’总体布局,《规划》分别设置了具有特色的保护展示主题。”据田学功介绍,如“三园”中“河西汉塞”核心展示园,提出要通过建设展示步道和风景道示范段,让参观者实地感触甘肃长城最西端阳关、玉门关和敦煌长城墙体独特的芦苇夹砂石营建形式,全面展示烽火台碳化的芦苇、红柳枝条积薪等建筑材质。
《规划》还提出要依托雅丹地貌周边长城资源,开发重走汉长城体验项目,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及边塞文化沉浸体验式游览区。其中,“三段”中的“陇中脊梁”风景道示范段,要重点建设榜罗镇境内蜿蜒20余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这目前是甘肃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秦长城。
《规划》还提出,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展示榜罗镇长城周边的农业与自然风光,并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展示园“榜罗镇会议旧址”,共同打造体验园区,开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项目。“八点”中的“天祝特色展示点”,提出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展示乌鞘岭山麓、雪域高原上的长城风光,并对周边松山古城进行勘探发掘,对城门、瓮城等部分墙体结构进行模拟复原展示,对城内的道路、房屋等进行标识,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全面展现天祝县丰富的长城文化。
全面部署“四区五工程”
按照中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规划》还分别就重点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和五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丰富多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格局,这“四区五工程”,就是《规划》安排的重点任务。
四类主体功能区中,管控保护区涵盖甘肃省内所有长城文化遗产,包括被认定且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段落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以及新发现发掘长城相关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是长城文化展示的关键区域和主要空间,建设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互相串联的分层次多元化主题展示体系;文旅融合区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发展,做大做强长城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酒泉、玉门七大文旅融合板块,带动甘肃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传统利用区是长城文化展示利用延伸功能区,将进一步丰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业态,扩大空间覆盖面,提升内容延展性,包括了建设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代表,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利用区,以大靖镇、连城镇、青城古镇、金崖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利用区。
五项重点工程中,保护传承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机构建设、保护修缮、博物馆陈列馆等场馆建设、研学基地建设和实景演出创作等内容;研究发掘工程主要包括挖掘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阐释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时代价值,做好长城主题文化艺术创作;环境配套工程包括风景道示范段打造、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等;文旅融合工程包括核心展示园改造、特色展示点的提升、文旅融合小镇建设等项目;数字再现工程将建设甘肃省长城动态数据库,加强长城沿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省数字平台,推出“历史文化资源+虚拟现实”等数字体验项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文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