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 王富明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王国庆父子与王富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信息兰州网消息 4月1日,本报“记者跑腿”栏目联合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正式启动“为甘肃籍英烈寻亲”公益活动后,记者通过查询中华英烈网和烈士归属地地方志等资料,梳理出定西市通渭县鸡川乡(现鸡川镇)王富明烈士的籍贯信息。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王富明烈士的侄子王国庆。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了烈士的老家——通渭县鸡川镇苟家岔村小岔湾社。
1
“奶奶烧掉了大伯为数不多的遗物”
王国庆家老屋的门檐正中,挂着一块木质的牌匾,上边从右至左书写着“光荣烈属”,时间为1952年元月,落款为“通渭第三区新平乡人民公赠”。匾上多处边角已斑驳破损,字迹也已模糊,唯独居中的“光荣烈属”四个字依旧清晰,记录着这家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虽然年月已久远,但牌匾背后的故事依稀可寻访。
“王富明(1921年生,甘肃通渭人,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军16师46团9连班长。1950年4月在哈密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是我大伯,听家里老人说他是侦察兵,还是班长。当时他带着战士出去执行任务,战友发现时,他已经牺牲。大伯牺牲后,部队邮寄来了他的遗物,有军功章,各种证书很多……”王国庆两只手比划着大伯曾经获得的证书,加起来的厚度足有半尺多。
“那些证书都被奶奶烧掉了,军功章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王国庆记得,奶奶伏在大门口的地上哭得撕心裂肺,一边烧一边絮叨着,娃娃不在了,娃娃不在了……直到多年后,王国庆才明白,奶奶怕睹物思人。奶奶即便有一万个不愿意,最终还是选择烧掉了大伯为数不多的遗物。
王国庆领着记者回到他家的老屋,站在当年奶奶烧掉大伯遗物的地方,他猛然间明白,那个地方,是老家人认为朝着新疆的方向……
2
“我的家国情怀比同龄人要浓厚”
王国庆的儿子王康在重庆从事教育工作。在他的记忆中,自己是从小听着家人讲述伯祖父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眼里,伯祖父是英雄,是家族的荣光,更是自己成长路上的灯塔。他上高中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认为这是自己在行动上向伯祖父更靠近的体现。
“我们是一个红色家庭,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从一个孩子到上大学,再到参加工作,我的家国情怀比同龄人要浓厚。我和伯祖父虽然没有谋面,但从小听长辈们的讲述,再到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等等,我更能感受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的家族会将红色的基因、革命的精神、牺牲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王康说。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王康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一些,他认为这是自己家国情怀的另一种体现。
王家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幅字画,字画左侧的木质相框里,装着王富明的“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相框已经发黄。王康小心翼翼地取下相框,父子俩一遍又一遍地细心擦拭,似乎感受着他们和亲人之间最近的距离。
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属于直系亲属的。到了第三代人这里,牺牲的亲人已经成为他们的荣光和动力的源泉,他们因亲人为国捐躯感到骄傲。正如王康所说:伯祖父既是我们的亲人,更是革命先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和伯祖父一样奉献的革命先辈,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至此,长眠于哈密烈士陵园的53名甘肃籍烈士,已有2名成功找到家人。
特约记者 牛小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小明 王巧玲 文/图
如您有线索,请致电我们。
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电话:0931—7852079
本报“记者跑腿”栏目热线电话:0931—428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