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古梨园花开如雪气象新

2022-04-18 08:49

万亩梨花争相绽放

果农对古梨树进行授粉

信息兰州网消息 又是一年春草绿,百年梨园别样美。4月17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兰州东北方向,一个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什川,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梨园。清明过后,什川古梨园便进入盛花期,四月的什川一片雪白。 随着乡村游日益火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们在一览“百年古梨园”风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消费聚集,当地部分果农也随之开始转化成服务人员,实现了“变农村为观光村、变农业为旅游业”,收益大幅提高。据统计,平均每年梨花节期间能带动2000人就业,人均收入每月3000元左右。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文化旅游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8亿元,百年梨园铺就了同心奔赴全面小康之路,它的成功也对其他地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汇集多方力量

对古梨树进行“抢救式”保护

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百年古树当年却曾险遭“抛弃”。有很长一段时间梨市场供大于求,走上了下坡道儿,“一年不如一年,像坐上了滑梯!”再加上古梨树树龄长、产量少,种植效益不断走低,很多果农开始废弃古树,甚至干脆锯倒当木料。为保护这些古梨树,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古梨树,与1760余户农户及农家乐经营者签订了古梨树管护协议,成立集体性质管理公司,建立有利于村民参与,梨园保护的适度商业化运营企业。设立董事会、股东会,明确议事规则。根据资源投入、劳动付出确定分配方案;设立专项基金,留足发展资金,完善二次分配;以辩证思维长远眼光,进一步站在人民群众立场,调动各方积极性,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吸纳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兰州市人大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

蹚出一条适应

自身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

如今,靠着万亩梨园,什川人民过上了向往的小康生活。这里道路平整,村容整洁,房前屋后绿意融融、花香弥漫,来往的村民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而梨园也成了本地有名的风景区,这几年,他们将镇史文化和梨文化相结合,在“百年梨园”基础上,建设了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目前,已形成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什川将会更加注重深挖自身相对优势,不断深耕地方产业,拉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朝着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迈进,蹚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其实什川景色最迷人的时候,不单单是在梨花盛开的春季。而是丰收的秋季,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能享受到风和日丽的时光,看到枝叶繁茂的果树,闻到散发着芬香的果子和泥土的清香,还能兼听虫儿呢喃。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不仅能催热乡村旅游市场,更能让梨农们鼓起腰包。

树王树后统领

“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几乎家家种梨,以此为业,也以此为乐。连片梨园面积达12000余亩,树龄大多在三百年以上,这些梨树记载着当地的历史年轮,也代表着当地人的故乡情,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一段段挥之不去的温暖乡愁。在这乡愁的背后却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生态秘密。

万亩古梨园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一古梨园”,正是因为这两棵历史悠久的树王树后。2005年,皋兰县的有关专家、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根据魏氏家谱的记载,在万亩梨园中仔细寻找,评选出了两棵年代久远、树龄达438岁、枝繁叶茂、产量最高的冬果梨树和软儿梨树,分别将其命名为“树王”、“树后”。树王树后位于什川楼子街向北500米的梨园中。两棵树相隔不足50米,属什川最老的一片园区。树王树后树冠高大开阔,栽于明嘉靖年间(1577年 ),树径达4.2米,冠幅约15米,树高有11米,每年的产果量仍维持在2000公斤以上。树王是一棵冬果梨树,而树后是一棵软儿梨树。

“天把式”技艺

传承农耕文化

看到“天把式”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会好奇,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天把式”技艺是随梨树的种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梨园管护技艺,也是300多年以来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积累和结晶。一棵成熟并能结果的梨树至少会有六七米,因此梨的授粉和采摘,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活儿。梨树攀爬不易,而“天把式”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攀爬云梯的职业。自明清以来“天把式”们就会踩着云梯在梨树枝头穿梭,为的是养护好梨树,保证秋天的收成,“天把式”不仅是体力活儿,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春秋天都是“天把式”最忙的季节,果农们将云梯稍斜搭在较为结实粗壮的枝丫上,形成支架, “天把式”们便顺着杆子往上爬,到树梢上面授粉或者摘果子。有时, “天把式”们要上到比戗杆还要高的位置采摘,让人看着胆战心惊。也正因为这样,2008年“天把式”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承古法嫁接

推广先进技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另一个奇特现象,什川的古梨树都是下粗上窄,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其实是嫁接的结果,什川的果农嫁接冬果梨、香水梨等品种的部位在砧木苗的1米上下处,所以下面在嫁接初会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使接茬以下的野生树种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更强,所以古梨树也才能长势茂盛,寿命长。可喜的是,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掌握了一项新技术,目前已建成腹接、桥接技术专用优质砧木苗圃,并将这项技术在什川古梨园逐步推广应用,为古梨园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供应。

多措并举

解决古树倾斜问题

树长百年肯定会有发生倾斜的情况,什川果农总结出多种办法,可让重负不堪、枝干倾斜的古梨树减轻负担,做法就是吊树、支树、顶树。吊树是一年一次的短期护树办法。支树、顶树则是对老梨树长久的扶助。支树顶树所用材料视情况而定。一般离地面较近的中小枝,可用木杆支撑;比较粗大的枝或是主杆倾斜梨树,得用石头镶砌墩台支撑。如果用木头支撑,容易腐朽。用铁管的话,成本较高,同时也会锈蚀。果农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认为石头水泥镶砌的支撑耐久性最好,对梨树的保护作用也最稳定有效。

挂牌保护

让每棵古树都拥有“身份证”

有人说,“古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毁掉了,还可以凭着书中记载或人们记忆复建起来,而古树毁掉了,就再也没有了。”因此,为了保护古树,皋兰县成立了古梨园保护中心,对什川镇古梨树群的每棵古树均进行了挂牌保护。截至目前,什川古梨园共有百年以上挂牌古梨树9425株,,形成了以古梨树为主体的古树群落,拥有“身份证"的古树更加利于管理和保护。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孟 夏 董 鑫 李沛珂 马芳乾 徐英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