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区以“12310”工程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进步是西固区最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是最鲜明的文化底色。2022年,西固区委、区政府在巩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基础上,对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测评指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12310”创建工程(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拓展“地企联合”“研习基地”两大平台,实行“宣传动员、品牌示范、督查跟进”三个全覆盖,着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努力构建上下联建、部门联手、城乡联动、社会联创的“四联”创建工作格局,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凝聚磅礴力量。
拓展两大平台 提升创建质效
一是拓展“地企联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地企联合、融合共治”这一特色优势,把兰州石化、中核兰州铀浓缩、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等大型驻区企事业单位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部署、活动开展、成效检验和典型挖掘等具体工作。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协调推进创建工作,引导兰州石化公司等驻区大型企业,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二是拓展“研习基地”交流平台。加强与兰州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的合作交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区文化馆、博物馆、社区等资源,深入挖掘西固各职业、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发挥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作用,为西固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帮助。
打造品牌效应 实现三个覆盖
一是宣传动员全覆盖。以“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抓五月带全年,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民族团结书画摄影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片等活动,全面深入做好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公路沿线、村文化广场、居民区等公共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文化墙绘、灯箱广告。全区公交车辆、沿街门店电子显示屏常年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
二是品牌示范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按照“一乡街一品牌”“一部门一特色”创建工作要求,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做好自选动作,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创建工作品牌。坚持高标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示范单位,继续打造“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能示范”的省、市级示范单位2至5个、命名区级示范单位8至10个。
三是督查跟进全覆盖。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纳入党委政府巡察重点事项和监督检查范围。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督查调研活动,督促工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指导督促本行业、本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实施十大行动 构建联创体系
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西固区实施的十大行动主要包括理论武装提升行动、政治引领提升行动、文化认同提升行动、“十进”活动提升行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交往交流交融提升行动等。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区委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以及新任领导干部初次任职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等安排一定学时学习民族理论政策;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学习民族理论政策不少于1次,各成员单位每年学习不少于2次。各成员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民族工作人员对民族理论政策知晓率达到100%。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学校教育、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家教家风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和推介,积极推荐我区民族文艺团体参加省市少数民族文化演出活动。举办“西固之夏”民族团结主题文艺演出等专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增强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
同时,按照重在平时、抓在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力度、创新举措,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两新组织’、进旅游景点、进窗口单位”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打造石油化工产业区、陆港功能承接区、老城有机更新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新征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以社区、村、社会团体、爱心组织为主体,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一家亲”等联谊交流、互帮互助活动。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充分发挥“社工委”职能,鼓励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探索成立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组织,壮大民族工作力量。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展示创建工作动态信息、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