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全民健身是人们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近日,兰州市体育局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我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到2025年,我市将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38.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7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以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亿元。
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全民健身要发展,场地这个“硬件”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健身场地的建设,正逐渐满足健身市民对场地的需求。未来几年,在继续建设健身场地的同时,也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并探索将单位、学校的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开放。
到2025年,我市将逐步构建“一核带动、多点支撑,两带串联、组团化发展”的全市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一核带动”即以兰州奥体中心为核心,建成集体育健身、竞赛表演、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发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城市活动的锚点功能;“多点支撑”即县区级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发挥全民健身和承办县区级赛事的支撑功能;“两带串联”即以兰州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的建设为主线,建成集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体育设施为一体的智慧化多功能体育运动廊道;“组团化发展”即兰州市中心城区体育综合发展组团、兰州新区亚高原训练基地组团、红古兰西城市群体育赛事发展组团、皋兰——永登户外休闲运动组团、榆中山地休闲运动组团。
中心四城区的场地建设以存量挖潜为主,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普惠工程”,在黄河两岸、南北两山、城市近郊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区域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远郊四县区以增量提升为主,重点在区位条件好、体育爱好者集聚、用地潜力大的区域布局大型户外体育公园等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增加单项体育设施供给。
十四五末,新建5条健身步道,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30套以上,建成智慧社区健身中心10个,完成乡镇、街道及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20个以上,深入开展“体育公园化”建设,各县区至少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个以上,各县区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7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甘肃省十五届运动会即将在我市召开,这将是一场体育的盛宴。而我市近些年也打造了如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众多的品牌体育赛事,不仅给市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成了宣传兰州的名片。
未来几年,我市将高标准举办兰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立足社区体育元素,统筹整合全民健身日、户外登山、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力量品牌项目等赛事资源,打造城市体育新名片。高规格举办兰州马拉松赛、元旦黄河冬泳表演赛、兰州市环城赛暨新区半程马拉松赛、黄河之滨体育周、重阳登高健身大会等赛事,打造驰名国内外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继续扶持各县区及各体育单项协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一县区一品”“一会一品”创建活动,鼓励各县区及各协会举办展现地域特色、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红古·民和河湟之旅跨省马拉松赛、关山自行车赛、黄河大景区徒步赛、体育舞蹈锦标赛等特色赛事活动。此外,积极对接国家体育总局及甘肃省体育局,申办和举办国际、国内及省内知名群众体育品牌赛事。
体育赛事的开展必须是因地制宜的,这样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市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在陇原”、“全民健身六进系列活动”等主题示范活动。加大冰雪运动推广力度,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加强八门拳、通臂拳、太平鼓等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鼓励发展赛车、马术、击剑、射箭、攀岩、极限运动、房车露营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促进电子竞技、智力运动、科技体育等项目发展。
发挥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作用
有了身边的场地与活动,自然也需要身边的组织。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出,十四五末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1.7万人以上,上岗指导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吸纳优秀退役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进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积极推动医护人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和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各类专题系列的科学健身大讲堂30期以上,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此外,我市将逐步完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优化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环境,形成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支持兰州市体育总会发挥枢纽型作用,引导扶持各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健身团队等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健身组织服务和扶持力度,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优惠使用公共体育资源,增强体育健身组织活力。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探索开展设立专职秘书长和组建经营实体试点工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融合发展
“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这是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出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这将使得体育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此外,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兰州市运动队校办模式培育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三大球”和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聘用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专业人才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整合青少年体育比赛,每3年举办一次市级青少年综合运动会,各县区2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
试点推广“体医融合”健康促进项目,探索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推动体医结合创新发展,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医学指导,实现体育部门与卫健部门资源共享,形成可推广的体医融合新模式。到2025年,争取建成“体医融合”示范点4个以上,为社区群众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研制针对常见慢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运动指导方案、处方库,提升群众科学健身的效果和安全性,发挥全民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山水之城的兰州,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可能实施“体旅融合”战略。以体育旅游和健身休闲项目布局为抓手,利用优美山水资源、黄河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赛事活动,持续提升石佛沟徒步大会、黄河古道越野赛、河口古镇徒步越野英雄会等品牌赛事质量。鼓励生态涵养区、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等完善体育设施、融入体育元素,推动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滑雪场等体育旅游设施建设。持续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项目和线路,发挥好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