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成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
兰州植物园风景如画 王晓华 摄
数十年砥砺前行,如今的金城大地已然成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良好生态环境和健全生态系统,区域野生动植物群落演替日趋稳定、数量显著提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市林草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保护管理林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不断扩大林草生态资源总量,积极推进落实林长制、国有林场改革、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全市生态建设新格局,让广大群众在绿色中提升幸福指数。
10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兰州,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修复地貌 保护区成为天然物种基因库
一场秋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地带苍翠满目,步入山沟,空气清新,凉爽怡人。
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淌沟保护站辖区——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关停矿山生态治理区域,记者看到,曾因采砂石料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
保护站站长黄超指着大片被树木、草丛遮盖的山坡说,这里原来是个废渣台,荒山裸露、无植被。根据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采取平整覆土、撒播草籽、栽植苗木和加强管护等措施,经过三年的保护修复,累计栽植云杉、刺槐、柳树等各类苗木13.5万余株,植被恢复面积达1209亩,植被修复保护初见成效。
和淌沟管护区相比,竹林沟管护区别有一番洞天,笔直的松柏、匍匐的藤蔓将整个山体裹得严严实实,原始森林带一望无边,沟壑中溪流汩汩、百鸟作鸣,金雕、斑尾榛鸡、梅花鹿、豺等珍禽异兽频现。
近年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除对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关停矿山修复外,通过平整覆土、播撒草籽和栽植苗木等方式,保护区内7家水电站恢复植被68亩,24处废弃矿点和大通河两岸完成生态修复治理403亩,治理引大入秦渣台74亩,宜林荒山荒坡地带实施人工造林18744亩,义务植树造林91亩,切实加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保护区面积47930公顷,生态系统完整,物种资源丰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截至目前,保护区活立木蓄积量由原来的266万立方米增加到3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65.8%增加到76.28%。其中保护区内野生哺乳类动物34种,鸟类14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来的的26种增加到45种;各类植物109科、444属、139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19种,主要以兰科植物增加最多。药用植物有556种,主要包括冬虫夏草、贝母等。
如今,大天鹅、黑鹳等野生鸟类相继来自然保护区做客,给深邃幽静的保护区增添了几分灵气,构成了保护区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推行林长制 落实林草资源管护责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只是我市持续优化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水家沟是自然保护区与兴隆山景区相连,从兴隆山村前往有半小时的路程。这里绿树花海,鸟啾虫鸣声此起彼伏,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我们这儿位于兴隆山景区的边沿地带,有500多亩林地。”岳娟娟是兴隆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如今,她有了一个新头衔——副林长。有村民们见到她时,会热情地称她为“岳林长”。
她说,这里有500多亩林地,除了乔木以外,还有不少灌木丛。作为林长,她的职责是防火,让林木健康成长,同时,还向村民广泛宣传爱林护林的意识。
2021年,我市牢牢把握推行林长制的历史机遇,压紧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截至年底,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体系基本建立,共设总林长206名、林长1502名、村级副林长1110名,明确责任区域到山头地块,初步构建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保护有力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林长积极履职尽责,共开展巡林13775人次,全市林草资源管护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推进国土绿化 森林覆盖率达到15.5%
近10年来,我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水体健康先行区。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退耕还林、森林植被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兰州市范围、榆中生态创新城周边、“省门第一道”以及“中川—兰州城际铁路”沿线、退出矿山山体等区域,完成营造林68.84万亩,森林面积达287.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森林蓄积量440.55万立方米,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榆中县实施的国家黄土高原林业综合治理(兰州市)项目,被誉为“陇上塞罕坝”,由原国家林业局作为中国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典范,接受了外国驻华使节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专程观摩。
公园建在家门口 居民幸福感逐年提升
美景就在家门口的小游园,漫步、休闲、健身都有了好去处,这就是张树年晚年向往的生活。在广武门十字东南角的小游园,800多平方米的小游园新建了仿古六角亭,栽植了各类苗木花卉……小游园对面就是水车园小学和幼儿园,一些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也会在这里歇息片刻。
近10年来,我市见缝插绿,陆续修建了诸多的形态各异的小游园,为我市增添了一处处新地标,我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添花造景、增色扮绿,积极构建以山、河、路、园为主的城市生态体系,带头打造黄河之滨美丽宜居示范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期间给予评价,“黄河之滨也很美”。近些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城市公园、游园和小绿地建设,建成开放马拉松公园、滩尖子湿地公园、廉政文化公园、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西园,建成兰州市野生动物园,编制完成湟水城郊生态公园和兰州植物园二期项目规划谋划实施,提档升级白塔山公园、五泉山公园、兰州植物园等公园景观,拓建改建“三小”绿地87处,新建改建城市绿地584.95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达7911.7公顷,绿地率35.63%,绿化覆盖率40.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平方米;按照“一路一景、一路一品”的建设要求,提升改造300多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2%、绿地达标率达到84.25%、林荫路推广率达到73.07%,基本形成城市主次干道林荫路系统。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2021年,全市新增、改造绿地99.15公顷,超出目标任务80顷的23.9%;完成林草生态修复5.93万亩,超出目标任务5万亩的18.6%;完成义务植树831.97万株,超出目标任务785万株的5.9%,尽责率达到90.19%;生态环境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