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善了 城市美丽了 窑街沉陷区变成居民“后花园”

2022-10-03 16:59

沉陷区生态环境已得到治理

搬进新房子的张根财一家其乐融融

“以前这里就是煤场子,一片漆黑。天是灰的、地是黑的,人在这儿走一圈,脸黑了,衣服也黑了。现在,天蓝了,树绿了,花儿也遍地开放。我们也爱来这里转转。”每每茶余饭后,红古区窑街街道居民张根财夫妇都会去窑街矿区的花海散步。说起如今的变化,搬迁户张根财甚至觉得这一切都难以想象。曾经“黑漆漆”的窑街沉陷区,经过修复后再打造的花海项目,真正实现了从采煤沉陷区到居民“后花园”的蜕变。

“置之死地而后生”,处于困境的窑街要摆脱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就必须要有大手笔。自2012年窑街沉陷区综合治理启动到目前,经过多年的整治与清理、美化与转型,如今的窑街地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了花草树木的绿色,少了昔日沙尘灰烟的污染。靓丽的街道,苍翠的柏树,青青的小草,昔日破损的路面、道口已经不见,多年的断头路已经被拉通,排污管网变通畅……这一变化源于一个资源枯竭型城镇的嬗变与转型,这一变化源于红古区委、区政府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即知即改任务的落实。

1 让窑街古镇山清水秀

昔日的窑街,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基础设施破旧,空气污染严重,居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眼前的变化让人们倍感欣慰。“我在窑街生活了六十七年了,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窑街采煤区,几十年来,楼道里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父亲出门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起来了。“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地下采空区日益扩大,到处出现滑坡、沉陷现象。为此,窑街煤电公司将下窑、山根、滩子、团结等4个村纳入沉陷区搬迁。7000多亩农田由于地下沉陷不能继续使用自流灌溉。随即,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多年的村民开始三五成群地开采小煤窑、在滩涂地圈地建煤场……从那时起30多年来,窑街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老马感慨地说,近10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整治,使窑街又发生了起死回生的变化。

“窑街的环境卫生变得好多了!”“变化真大!”张根财说,以前,上窑十字的团结街是窑街地区最繁华的地段,人多车多垃圾多。如今,这条路已被硬化,很整洁,自己闲暇时还会出去走走。

张根财说:“我原来住的是平房,居住条件差,环境不好。自从参与房屋改善项目后,我的房屋面积从50多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不但采光性、通透性、舒适性大大提升了,还拥有了一个小花园,住房环境的改善,使我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住房改善搬迁项目的实施,使原本居住在便民设施严重老化、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居住环境恶劣的29户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窑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丽霞说,此项目的实施使昔日居住环境差、影响城市面貌的区域已成为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的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全面推进窑街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实施窑街片区全面振兴专项行动

2010年10月,为解决窑街矿区四个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消除小煤矿安全隐患,区委区政府对33家小煤矿一次性补偿关闭。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走上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

“以最为突出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废弃工矿设施及矿渣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和新型能源特殊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多元文化的梳理与保护为突破口,红古区提出打造一个地质公园、一个矿山公园、一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一条文化生态旅游廊道,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红古区绿化管理所负责人说,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林业投资预算6400万元,规划面积2553.47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分五期进行。项目以生态绿化治理为主,按照“林中有园,园中有林”设计主题。

沉陷区生态治理五期工程(窑街滩子社区棚户区改造生态治理工程)位于窑街滩子社区棚户区拆迁区域,规划面积153.47亩,绿化133亩,修建园林景观灌溉水网等辅助设施20.47亩。目前,该项目土地平整部分基本完工,绿化及园林景观部分已进入施工阶段。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红古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陆续完工,当地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21年红古区的优良天数达到350天,无人为性造成的污染天气。

3 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示范城镇

窑街街道以“强基础、促发展、利长远、惠民生”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质、生态环境治理、乡村建设提速、基础设施补短、民生福祉改善、社会治理提升等六大行动,力争到2023年实现窑街片区全面振兴的任务。

窑街街道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窑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23个3547户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期滨河小区、铁运处家属楼、旧大楼三个小区31栋楼已改造完成,二期20个老旧小区46栋楼改造正在加紧推进,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同时,全力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打造以窑街大什字、跃进街十字为圆心,以15分钟为半径的两个“一刻钟生活圈”,有效满足了居民养老、锻炼、休闲、购物等多样化生活需求。

进入搬迁户卢国平家中,屋内各式家具、家电齐全,窗明几净,近1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温馨又舒适。“经住房改善搬迁项目顺利实施,和我们一样有80户居民搬进了新楼房,旧房换新房,小房变大房。新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物业服务好,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就医、就学、购物等方面更是十分便利,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卢国平言语之中满是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新房的喜悦之情。

下一步,红古区将按照“赋能焕新、产业提振”的总体思路,高质量编制完成《兰州市红古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窑街片区规划》《窑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红古区窑街风貌导引》,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两轴、四片区”的城镇发展布局(一心即城镇综合服务中心,一带即滨河生态修复廊道,两轴即城镇发展功能主轴线、城镇发展次轴线,四片区即城镇综合服务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生态治理示范区、生态涵养修复区规划),着力“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将窑街打造成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示范城镇,中国先进碳中和能化共轨智慧产业基地。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