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革命 风貌革命 厕所革命 皋兰美丽乡村建设着意“诗和远方”
皋兰乡村风貌
执法人员推进相关工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寄托了人们对美丽家园的向往。
走进皋兰县乡镇农村,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摆放整齐的环保垃圾桶,高颜值的休闲文化广场,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是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抓手。在过去的十年里,皋兰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落实生态宜居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持续推进全省乡村建设示范镇和10个示范村创建。接续推进“厕所革命”,投资建设下泥湾、涝池等村粪污处理站。推进秸秆高效能源化利用,建设生物再生能源加工生产配送点2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三清一改”,集中整治“三堆五乱”,广泛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努力实现形象美、环境美的村庄新风貌。
“垃圾革命” 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皋兰县什川镇陶园街,眼前的场景令人欣喜。在万亩古梨园里,香甜多汁的梨子挂满枝头,散发着阵阵梨香,“梨园春意浓•农家迎宾客”“丰收”“五十六个民族”等一幅幅鲜活的图画跃然在街道两边的墙上,舒适整洁的环境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不远处,垃圾分类亭设置醒目,各类垃圾箱整齐摆放,垃圾转运车正在对分类垃圾进行集中清运。
十年前,陶园街的环境卫生却不尽如人意。皋兰县什川镇党委副书记陈大旭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村民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不强,街道上、水沟里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如今,乱倒乱扔的现象消失了。每家每户都会把垃圾做好分类投放到垃圾亭,统一回收处理。”陈大旭说,村民观念的改变来源于大环境大氛围的潜移默化。
为维护环境卫生,什川镇聘请了保洁员,与村民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把维护好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队,每月按时开展大清扫活动。
“除此之外,镇里每年组织一次‘卫生大评比’,评选出先进村,对于先进村给予奖励,对评比较差的村子不但要通报,还纳入绩效考核。”陈大旭表示,哪个村都不想当落后,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村民环境卫生保护的积极性。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垃圾处理是关键。为了开展农村垃圾整治工作,皋兰县还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做到垃圾有人清、有人管。
皋兰县执法局垃圾分类办主任魏万春介绍到:“目前,皋兰县在县域聚金兰庭小区建设了‘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收运’示范点,主要建成一座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房,两座垃圾分类集中投放亭。同时,在县城9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工作,设立27名督导员,有效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分类习惯。为全县25个居民小区配备了四分类垃圾桶,在什川梨园景区建成了20个垃圾分类亭,配备四分类垃圾桶80个,把石洞镇文山村、什川镇接官亭村、水阜镇燕儿坪村、黑石镇新地村等4个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工作。”
另外,按照农户源头分类、村级连片收集、乡镇就近处理、县级回收利用的运营思路,皋兰县也逐步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全域无垃圾治理体系。
据悉,近年来,皋兰县高度重视城乡环境面貌,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将农村环境整治经费列入预算,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做到了环境整治有规划、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支撑。另外,全县建成美丽乡村27个、环境整洁村24个,精致皋兰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留住了更多乡愁。
“风貌革命” 绘就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路面上垃圾乱推,猪圈七零八落,牛棚距离房屋太近,一到夏天,家里的苍蝇蚊子到处都是……”和平村村民许贞常回忆起十年前的村庄,他用“乱七八糟”来形容昔日环境,用“糟心”形容过往心情。
和平村位于黑石镇东南部,由于该村相对分散,多数村民居住在沟沟岔岔偏僻地带,成为环境差、难整治的主要原因。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皋兰县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危治乱”行动,积极协调各镇拆除闲置危房。针对“视觉贫困”问题,全力推进危房巩固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升乡村“颜值”。据悉,和平村积极响应政策,遵循“经济、实用、美观”原则,采取“就地取材、老材新用、旧料翻用”措施,着力实施前房屋改造,实现卫生整洁、人畜分离,全面完成农村人畜混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
近日,记者走进黑石镇和平村,进村道路干净整洁,村庄院前屋后整齐划一,前院有花园,后院有养殖棚舍,民宿庭院别具一格。“前面的花园、大门、院子、后院子全部都改造掉了,厨房也都修好了,厕所、地下管道,都一起弄通了。通过这么一改造,现在看起来又美观又整洁,住起来也舒服多了。”许贞常说。
近年来,皋兰县在推进“风貌革命”中,坚持以“三清五改六拆三治两化一变”为重点,聚焦“清脏、治乱、坼危”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以建设高质量住房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实现村村整洁、户户干净,村庄环境向美丽宜居转变。
“厕所革命” 惠及民生福祉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以前上厕所,得先憋上一口气,然后捏着鼻子,踮起脚尖,小心翼翼找一个能落脚的地方。一到夏天,厕所里蚊虫飞舞,臭气熏天。”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村民蔡贵贞说起十年前家里的旱厕时直摇头。
如今,走进蔡贵贞家的厕所,没有异味和污渍,取而代之的是白净的瓷砖地板和蹲式抽水马桶。“我们家这厕所一个多月就建成了,设备、水罐、坐便器、冲水开关都是国家提供的。看这厕所改得多好,我们农村人的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厕所占地面积不大,但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冲水式马桶、洁白的瓷砖、新装的洗手台,让蔡贵贞感觉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为抓实“小厕所”里的“大变革”,提升“小环境”里的“大文明”,皋兰县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三格一体式和双瓮漏斗式两种模式。三格一体式由厕房、便器和三格化粪池等几部分组成,主要利用过粪管阻拦粪渣粪皮、粪便厌氧发酵、寄生虫卵自然沉淀的原理,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双瓮漏斗式由漏斗形便器、两个瓮型储粪池、过粪管、后瓮盖和厕房组成,粪池由过粪管连接,粪便在前后瓮储存30天以上,进粪管和过粪管使用内径110毫米聚氯乙烯塑料管或其他管材,瓮口留有维护口加盖预制盖板密封。三格一体式和双瓮漏斗式两种模式的推广使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推进皋兰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实厕所不臭的秘诀就在这个化粪池里。”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德兴介绍说,像在三格一体式改造模式中,化粪池是由三个相互串联的池体组成,经过密闭环境下粪污沉降、厌氧消化等过程,去除和杀灭寄生虫卵等病原体,控制蚊蝇滋生的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贮存设施。化粪池中的粪便经过处理后,不仅臭味大减,肥效大增,还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另外,化粪池旁安有排气孔,利于及时排气避免形成沼气,可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近年来,皋兰县把做好农村改厕工作,解决农村“如厕难”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奖补,有效发挥政府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另外,皋兰县还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改厕整村推进村选聘3至5人公益性岗位人员形成专门的粪污清运队伍,负责厕所维护、粪污清运、以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岗位人员报酬为保底工资,以农户付费为劳动报酬。同时,通过理事会等平台教育、动员农民轮流义务管理,弱化其等靠要思想,使农村公厕低成本、可持续地发挥作用,形成长效维护机制。
另外,皋兰县采取“分户改造、集中处理”与单户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好污水排放问题,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完善改厕、污水处理、沟渠管网等设施配套,将厕所污水与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城里小孩以前不愿回村里,怕上厕所!”上车村党总支部书记魏孔峰说,“厕所革命”真正惠及民生福祉,现在城里孩子愿意回乡,农村居民过得也舒坦。
近年来,皋兰县累计投入资金4359.75万元,完成镇政府、村委会、建制村卫生公厕38座,覆盖率达到100%。农户卫生厕所改造4500户,农户卫生厕所无害化处理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另外,配套抽污车42辆,粪污处理设施2座,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文明如厕的习惯初步养成。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珊珊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