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看农村 “湾”道超车 跑出致富加速度 和平镇冯湾村发展集体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2023-01-13 08:36

隆冬时节,西北的农村一片萧瑟,然而,在榆中县和平镇冯湾村的蔬菜大棚里头,却是另一番景色。

掀开厚厚的门帘,进入春意盎然的西红柿大棚,比成人还高的西红柿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在浓密苍翠的枝叶掩映下,好像无数红红的小灯笼。腊月,本不是西红柿成熟的季节,但运用现代农业栽培技术,现在正是它们大量上市的时候。

66岁的李德平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八年了,每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让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老人心满意足。“都是庄稼地里的活儿,干起来顺手,我就是在大棚里种个菜、摘个菜,谈不上累。”李德平说,村子里的人基本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像他一样,老人在蔬菜大棚打工、年轻人在钢铁厂上班的家庭很多,加上每年还有集体经济分红,日子过得很滋润。

冯建红承包了村里8个日光温室大棚种蔬菜,每个棚每年的费用1.6万元,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棚里侍弄蔬菜。“今早来收的黄瓜是3块5一斤,我这个棚能产3万多斤。” 冯建红指着一亩多地的大棚感叹,“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产业,哪还用到外面挣钱!”

75岁的李桂英一个人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小小的院子里有树、有假山,房屋正厅里还养了一缸鱼。凭着每个月1000多元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一年3000多元的土地分红,李桂英的老年生活衣食无忧。“我在兰州也有房子,孩子们都在城里,但我喜欢住在农村,村里通了天然气,做饭、供暖都很方便。” 李桂英说,兰州的朋友们经常相约到家里来度假,有这一方小院,她成了朋友们羡慕的对象。

由于冯湾村特殊的区位优势,近几年入驻企业逐渐增多,村班子经过不断地摸索、商议,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发展思路,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合一”的新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立榆中宏立工贸有限公司,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固定资产达到了20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90余万元,入股村民每股分红达1.25万元。

唐豪杰是到冯湾村来创业的外地人之一。心悦蝴蝶兰种植基地,便是他在冯湾村的产业。“这边的气候比较适合蝴蝶兰生长,催出来的花非常漂亮,我们在这边培育了100多种蝴蝶兰,广州、兰州、张掖、金昌和新疆这些地区我们都是整车发走,一年销量10万株左右,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 唐豪杰说,每年春节前都是蝴蝶兰销售旺季,目前已经供不应求。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出路,要想群众富起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必须要让群众自己动起来。” 今年已经62岁的冯湾村党总支书记冯人民,在这个光荣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近年来,冯湾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建强支部、带好队伍、找准方向,探索出了一条建强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6800元,村集体经济和固定资产达5800万元。先后被榆中县委评为“基层党建红旗村、美丽乡村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民风建设红旗村”,被兰州市委评为“先锋号”,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为解决村民就业,村企业长期聘用近200名本村富余劳动力,当地村民成为离土不离村的产业工人。村党总支利用农业产业园东侧500余亩天然灌木林及西侧800余亩花草繁育,树木常青,浅滩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通过资金、技术、土地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导致富带头人,分区分片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观光农家乐等产业,将闲置土地变为亲子种植、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90万元,真正让土地“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为增加村民收入,冯湾村还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15座,联栋温室1座,利用“党建+村集体”的模式,全体村民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通过“折股量化”的方式,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了“农民”变“股东”。年培育无公害蔬菜种苗150万株,收入达48万元,受益农户400余户1600余人。

截至目前,冯湾村现代农业设施大棚建设项目已建成600亩高品质钢架蔬菜大棚,并引进人才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养殖,形成产销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村集体收益增加60万元,持续提升冯湾村发展振兴活力。

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小洋楼、一条条宽广平坦的道路、一排排整齐的景观林、一栋栋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站在宛川河畔高处俯瞰今日的冯湾村,已悄然铺开了一幅“田园优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的美丽画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