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看红湿处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在春夜听雨,想象清晨时光,夜雨打湿的红色花丛,滋润的美艳花瓣,让整个锦官城,繁花锦绣,一片万紫千红。那是喜雨之情,也是赏花的心悦迷态,为杜甫少有的癫狂诗句。可是那诗意,却让人阅之泰然,犹如风过之喜,雨掠之欢,泰然从容,波澜不惊。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了,他在流离失所的转徙生活后,终于定居下来,总算暂时偏安了,能够躬耕自食,种菜养花,悠闲地与农民交往。可见,他在此时,喜遇春雨,面对那润泽万物的春象,情深意浓,思绪万千。
是呀,晓看红湿处,那杜甫眼中的春雨染红,是写在千年前的锦官城西,浣花溪畔,伴有一间茅庐。那一夜春雨里,春风穿堂,让五十岁的杜甫窗前沉思,目光喜悦,心思泰然,感慨乱世难得的平淡生活,幸运时光,那是极尽人间辛苦后的闲适惬意。是呀,那夜色春雨,对于心系“家国天下”的杜子美来说,是雨润万物,那一片动人的风光,气象若霞。
我想,那春雨染花,不只在杜甫的笔下。唐代王维有“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写的是春天景色,春雨染物,让水上火红的桃花,也燃烧起来,迷人迷心。唐代孟浩然也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得意味深长,春雨有声,落花有情。还有唐代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那春雨与花,未见相欢语笑,却有无声的喜悦,清新的洒脱。
北宋苏轼,也有“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之句。那诗里的野桃绽放,柳溪水清,伴有竹篱短的乡野之趣,让人心发春情,春意盎然。苏轼另有“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写得妙趣横生,那春水浓染,水面桃花,犹如弄湿了的春脸,春心荡漾。南宋陆游也有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春雨湿衣,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写得入微细致,写活了春雨,也写活了深巷杏花,春意气象。
有位文友对我说,他读到杜甫的“晓看红湿处”时,奇怪地想到了“花落情几重”。也就是说,滋润万物的春雨,唤醒了春暖花开,也打湿了花瓣,让繁花娇艳,芬芳迷醉。然而,那晓看红湿处,也有花落清寒,就像无语言述的空茫,满地皆是零落花瓣,煞是伤情。他还说,这时你再读“晓看红湿处”,尽是“落红不是无情物”,让人吟唱惋惜,惆怅多情。我听了说,你不是杜甫,那杜甫的诗意境界,没有伤感,只有风光,还有心智的广阔无垠,气象若霞。
我还对文友说,好雨润红花,我在黄河边的公园里看见过,那是水红花的嫩苗儿,冬枯春生,春雨后像野草野菜,拱出了泥土。那肥硕嫩软的水红茎秆,鲜艳耀眼的粉红花穗,皆是天然之色,非人工可以雕饰。我在那儿听人说,水红花嫩苗儿,拌红薯片面或杂面,上锅蒸吃,味美解馋。还可以拌面粉蒸食,特别好吃。我听着,突然看见那长长河汊的浅水湾畔,有户竹篱茅屋,让大野远荒的水红花,美丽极了。我驻足凝望,想起杜甫当年的茅屋思雨,红花情深。当时从茅屋里,走出一位老人,他腰间挎音响,惬意地听歌,还用长水管给水红花浇水,那水红花长得格外茂盛。几年后,我再去那儿,那老人不在了,听说新来的花工,一点也不喜欢水红花,就把它们连根拔掉,扔到垃圾桶里。从此,那公园里,再也见不到水红花了。
当时,我听了心痛,我想那水红花,素春花雨,需要情感的浇灌栽培,才会在雨过天晴时,虹映天霞,争春耀眼。记得当时有人说,那水红花,是春色,随雨而舞,红花雨情,皆有天地灵性,那一花一雨皆为佛心,风吹花动,雨落花摇,香气仍然沁人心脾。我听了,突然想起那个老花人,仿佛看见他在晚雨时光,看着水红花,吹响了洞箫,又像弹起了古筝。他是从茅屋里走出来的,好像在音乐声中,他正与杜甫一起,共赏红花,倾听雨声。
□鲍安顺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