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变真金 “贷”动乡村经济振兴
百合干分装现场
银行工作人员上门走访
年逾五旬的杨丽英是西固区金沟乡小金沟村村民,今年春耕时,她想扩大百合种植面积,但苦于没有发展资金,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到兰州农商银行金沟支行贷款时,通过线上操作,不用人和抵押物,凭借“信用”贷款10万元,这让杨丽英感到格外开心。
小金沟村地处南部二阴山区,300多户村民分别生活在几个山梁沟岔的自然村里。近年来,小金沟村村民利用“信用”贷款,发展百合、蔬菜和养殖产业,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也“贷”动了乡风文明。
“村民们脱了贫,想进一步发展产业,但缺资金,想贷款又没抵押物,现在被评为信用村后,手续简便,还无须担保抵押,凭‘信用’便可以借贷,额度内的贷款可随用随取,利率最优。”小金沟村党支部书记牟业琼说。
信用担保村民贷款不再难
小金沟村村民石艳丽在村里开着一家农资、百货超市,一直想着扩大经营规模,丰富店里的产品种类,但资金短缺。“信用村”挂牌后,她是第一批评级授信农户,也是第一个办理贷款的人,根据她的信用等级贷款8万元。
因为石艳丽按时还款,信用等级不断进位,前不久又贷款20万元用于百合加工,还启动了西固区金琦瑞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2名村民就业。“以前发展产业缺资金就找亲朋好友借,但这样长期也不是办法,现在有了信用村,我们可以从银行随借随还,省心省事,真方便。”石艳丽说。
兰州农商银行西固支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总行党委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下,为支持农民、农村发展,2019年11月,该行将近年来农户贷款信用记录良好的小金沟村评为西固区首个“信用村”,此举对解决农民贷款难、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家庭成员、经济收支、负债等情况,农户们被评为四个信用等级。需要贷款时,授信农户只需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到就近的兰州农商银行网点去办理,几个小时就能拿到信用评级额度内的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据悉,小金沟村现有170多户通过了授信评级,其中有40多户贷了款,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
金融专管员上门服务解民忧
建设“信用村”是农商行针对“三农”领域需求开展支农惠农的创新举措,通过配备乡村金融专管员,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村民的发展需求,提供送货到家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村民授信。
兰州农商银行金沟支行行长许志鹏告诉记者,小金沟村作为首个西固支行整村授信的信用村,自2019年11月挂牌至今,累计为农户投放贷款123次,累计金额达682.87万元。
许志鹏表示,自开展整村授信工作以来,金融专管员带着移动背包银行,积极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掌握辖属35户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组织金融专管员入户调查和信息采集,全面摸清农户信贷需要,充分利用“农易贷”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产品,强化金融服务,评级授信应评尽评。同时向借款农户宣讲守信履约的重要性,讲解按时足额归还贷款的必要性,分析贷款形成逾期及不良后的负面影响,普及征信法规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养成“珍爱信用”的好习惯。
“今年2月,借助兰州农商银行线上无纸化整村评级授信的上线,金沟支行金融专管员将小金沟村作为全市首个‘农户无纸化整村建档及线上批量评级授信’试点推广村,在方便快捷办理业务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农户借款利率,也提高了农户授信使用期限,将原来的一年期调整为三年期,切实为农户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使用贷款、归还贷款,即贷即用。”许志鹏说。
信用村建设引领乡风文明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一方小小的美丽庭院,反映的是小金沟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折射出乡风文明的缩影。
“现在村民们把信用看得很重要,评定时不只是看他的经济状况等基本条件,个人的诚信度、日常的邻里关系等也是考核的重点。”牟业琼说,授信评级先由村委会评议、公示,再上报银行,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把村庄整体的信用度提升起来了。
“我们村虽然人不多,但都有自己的一番小事业,村里的风气特别好,邻里非常团结,人人讲诚信,大家全力维护这个信用村的牌子。”村民王延荣说。
时下,小金沟村在“信用村”的带动下,建立了农家书屋、篮球场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最美母亲、兰州好人、孝老爱亲、巾帼创业等评选表彰活动,带动群众广泛进行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领村民向诚信看齐,向好人学习。
民风向善,见贤思齐。小金沟村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信用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群众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家庭生活环境,提升家庭文明素养,这些,犹如一颗颗明珠,融入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记者手记
诚信如金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也是每个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当今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小金沟村以“信用村”建设为牵引,将信用换成真金白银,不仅发展了产业,而且培育了文明乡风和良好家风,着力塑造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可谓是一举多得,让人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