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以“三抓三促”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3-06-09 08:58 赵宪军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以“三抓三促”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赵宪军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出,“努力用一流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赋能”。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立足于甘肃省情,以“三抓三促”行动助推全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名片”、最好“招牌”、最强“磁场”。

近几年,我省的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相继打造出“不来即享”“甘快办”“甘政通”“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便民服务特色品牌,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但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甘肃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把“三抓三促”行动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招商引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努力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实现大突破、大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政府便民公共服务效能。一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向市县一级政务服务简政放权,基层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服务事项、服务模式向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转变,在减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提效率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切实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加快政务服务互联互通。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着力打造数字信息“高速公路”,着力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信息共享网络大数据平台,构建“数字政府”,提质增效,推动信息数据集成,着力提高“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协同”质量,让“数字政府”办事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普惠。三是着力提升政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办事能力。加强理论政策和专业知识学习,解决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弘扬敬业精神,切实让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提高经营主体对政务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

着力强化法治建设,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法治化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下好法治这招“先手棋”。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决策行为、执法司法行为,让各类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政务服务的高效性和便利性,政策惠民的实惠性和执法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需要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着力提升市场经营主体守法经营意识,教育引导经营者既要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又要善于用法律来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着力优化要素市场环境,以有效的市场监管保护优质的市场主体。市场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方向,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让各类市场主体做到公平竞争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因此,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厘清责任链条,提高履责效能,严肃问责追责,加强对市场主体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统一大市场格局,不断创新市场监管模式,严格规范市场行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让市场竞争更加体现公平;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体制建设,本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用市场化社会化引导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着力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有效支撑“四强”行动。

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关键是要着力打破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区域垄断、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权、财产所有权,健全完善政策对接机制,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

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在抓效能促发展上见真功夫。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兰州省会城市、市州城市节点的科技、人才、金融、产业、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兰州新区、自贸区、高新区等经济“领头羊”作用,着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县域营商环境。同时,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等硬环境建设,也要高度重视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环境建设,在全社会努力营造重商兴商、亲商爱商、护商安商、利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