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雄壮声中敲出西部“鼓魂”!

2023-06-10 11:48

杨家寨子村杨家大院“西部鼓魂”展厅。

表演者身着黑侉衣、黑裤、黑靴,头戴黑贝幞帽,帽插两支野鸡翎,眉毛涂抹黑粗且上翘,身背红色牛皮长鼓,手执红柳木鼓槌击鼓起舞。鼓声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淙淙流泉,渐如惊雷奔电;鼓声响起时,舞蹈阵形忽而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形成方阵……游走进退之间,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这是鼓和舞的结合,因其威武雄壮和气势恢宏的表演效果与大西北粗犷豪放的地域历史底蕴相契合,因此又被称为西部“鼓魂”,它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近日,新甘肃客户端记者走进凉州攻鼓子的发源地——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子村,探究这传承千年背后的故事。

凉州“攻鼓子”敲起来。

渊源·因配合攻破城池而得名

“都是鼓乐舞蹈,为什么它叫凉州攻鼓子呢?与其他鼓乐舞蹈有什么不一样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家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发解释道,“‘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

据有关专家考证,凉州“攻鼓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祁连山之战”期间,霍去病将军带着很多兵马攻取匈奴休屠王的城池,连续几次拿不下来。在兵困粮尽的危急时刻,汉军一名大将急中生智挑选出一支精兵强将,装扮成“社火队”鼓手表演者,把兵器藏入鼓内麻痹敌人,混入城内,终于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城池,该社火表演因而得名“攻鼓子”,并渐渐演变成当今西北颇具代表性的民间鼓乐舞蹈之一。

凉州“攻鼓子”表演绘画像。

“凉州‘攻鼓子’表演以‘攻’为特色,一般由鼓手敲击大鼓来引导节奏和速度,具有非常浓郁的西北特色,表演者表情冷峻刚毅,动作刚劲有力,步伐沉稳矫健,可以说是将古代西北武士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攻鼓子’鼓手的动作主要表现在手利、眼到、神到,其多变的鼓点,沉着而稳健的步伐,冷峻而刚毅的神情,形成了‘攻鼓子’独有的古朴、苍劲、浑厚风格。”杨发说,“攻鼓子队形以五人为一队,十人为一组,每组人数可增可减,阵容庞大。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阵法’更是繁多,队形变换主要有‘展示三军’‘两军对垒’‘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长蛇阵’‘八卦阵’等等,使人如置身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据了解,自1996年四坝镇因凉州“攻鼓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为传承文化,在本地相关文化艺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杨家寨子村成立了“攻鼓子艺术团”,参加了《西部之舞》《望长城》《八千里路云和月》《怒剑啸狂沙》等影视专题片的拍摄。1992年参加了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鼓舞邀请赛,获优秀奖;1996年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群星奖”比赛获银奖;1997年参加了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节”获金奖;1998年获甘肃省第二届“敦煌文艺”一等奖;1999年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参加中国第八届文化艺术节暨山西云冈文化艺术节荣获金奖……

凉州“攻鼓子”敲起来(资料图,杨峥提供)。

传承·不断挖掘与创新才是发展

众多的荣誉对于包括杨峥在内的杨家寨子村人来说,既是肯定又是鼓励,既是鞭策又是动力。近年来,在当地文化艺术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杨家寨子村对“攻鼓子”进行了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新,使“攻鼓子”艺术既秉承了历史传统,又得到了发扬光大。

“1957年,武威当地选拔出杨烈山、杨泽元、杨芝元、杨普元、杨义元、杨根元、杨万礼、杨升元八位队员,专门训练‘攻鼓子’,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活动,在天安门和怀柔堂进行了‘攻鼓子’表演。其中,杨泽元就是我爷爷。”杨家寨子村的村民杨峥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一名技艺娴熟的“老鼓手”。杨峥说,“我今年32岁,是凉州‘攻鼓子’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爷爷、大伯、父亲的引导下,我10岁就开始打‘攻鼓子’,如今已经是22年过去了。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热爱,再到现在的传承、保护与挖掘,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凉州‘攻鼓子’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中,经过传承与发展,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时代内涵。我们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有责任也需要更有担当,去积极探索、挖掘、创新,才能让更多人感受非遗之魅力。”

杨泽元(中)与攻鼓子表演者合影(资料图,杨峥提供)。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尤其是在大型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时,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如今,杨家寨子村会定期举办“攻鼓子”艺术传承人培训活动,并成立“攻鼓子”传承中心和艺术团,开设“攻鼓子”艺术专修班。每年还会举办“‘攻鼓子’艺术表演月”活动,广泛参与民间文艺活动,与其他民间艺术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我们‘攻鼓子’艺术团还会经常性地走出去参加一些商业演出,这样既解决了团队的活动经费,又增强了‘攻鼓子’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杨峥笑着说,“目前,我们还培养了一批15岁左右的第四代‘攻鼓子’表演者,可以说已是传承有人了……”

“西部鼓魂”展厅内无声诉说历史的大鼓。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责任编辑:黄璐

来源: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