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2023-06-13 08:34 刘伯霞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刘伯霞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突出做好“九个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聚力振兴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放大能源资源优势。聚焦能源基地功能定位,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煤炭储备基地,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巩固提升油气产量,持续开展找矿突破行动。二是发挥甘肃工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甘肃枢纽节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谋划氢能、新型储能、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向工业强省迈进。三是全面增强园区发展能级。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探索推动“飞地经济”,提升园区承载力、吸附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四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实施金融“四大工程”,建设金融监管数据平台,健全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稳妥化解金融风险。

聚力扩大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强化消费政策。细化配套激励政策,促进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拓展消费场景,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二是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业态。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鼓励线下文化娱乐线上化;搞活夜间经济、商圈经济、路衍经济和冰雪经济。三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引客入甘”;擦亮“陇上乡遇”品牌,加快文创产业发展。

聚力科教人才支撑,塑造发展动能优势。一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研发能级提升、急需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驱动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建设创新型甘肃,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一流人才。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扩容提质工程,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行动,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一流”突破工程,建设新时代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实施“陇原名师”工程,培养一流教师队伍。

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一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统筹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重点实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和新基建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支撑迈上新台阶。二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战略通道功能定位,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全省“三廊六通道”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增强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三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四抓一打通”等工程,补齐水利短板。四要补齐城镇建设短板。加强市政设施体系化建设,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进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防止整村整乡返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三是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做大县域经济规模;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五是全面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学习“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优化村庄布局,整治人居环境,绿化美化村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聚焦生态屏障功能定位,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实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是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一是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靠市场激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三是扩大招商引资。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推介活动。办好各种国际论坛和投资洽谈会,吸引外企、利用外资。四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五是聚焦开放枢纽功能定位,始终把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提升开放能级水平,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一是促进人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要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二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三是优化提升医疗服务。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四是扎实做好社会保障。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五是发展文体事业。充分发挥甘肃华夏文化资源宝库的优势,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书香陇原”,向文化强省进军。

聚力统筹发展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全面强化社会治理。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畅通群众权益保障渠道,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诈骗犯罪行为。二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进“食安甘肃”建设,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完善灾害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严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