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新时代“愚公”持之以恒为民服务
信息兰州网消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这则古老的寓言出自《列子·汤问》。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愚公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任务下,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当下,更需要身处基层的年轻干部吹响“愚公精神”的号角。市政府办公室驻榆中县韦营乡黄家岔村帮扶工作队在驻守期间,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扛到自己肩上,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排忧愁,用担当和实干不断践行着当代“愚公精神”。
前不久,村两委开会,乡上包村干部老杨提起了部分村道路基塌陷的问题,想请社长们召集村民修缮,但大伙纷纷面露难色。会后,市政府办公室驻村帮扶工作队找文书了解了相关情况,“这个问题其实去年就存在。”文书坦言,但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弱,公共账户资金紧张,所以一直没人管,致使塌陷越来越严重,“要想修好,算上埋排水管道等费用怕是得花费一万多,这钱不好凑。”
但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觉得这个问题也不一定无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队员们决定实地研究一下。大家发现,塌陷主要由路基旁的一个大坑引起,坑洞上方有三四平米那么大,底部已经有十来平米了,坑壁到处是雨水冲刷过的痕迹,浅的地方有三四米,深处有几个黑黢黢的窟窿,应该是积水渗出的地方。
要想把这个坑填好需要不少土,好在黄土高原最不缺的就是土了。至于需不需要埋排水管,队员们觉得也不一定。“看,这个坑积水后旁边的路基才开始逐渐塌陷,所以只要把坑给填好了,塌陷的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对,如果填好之后继续塌陷,到时候再埋排水管道也不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敲定了“填坑”方案。
说干就干,队员们每天闲时便用村委会的小推车往坑里填四五车土,再用一根长木棒捣“瓷实”,两周下来,几个深窟窿都被填满了,坑底也抬高了一些。村里的老书记和文书时不时过来看看“工程”进展。队员们一边填土、一边语气坚定地说,“一天填一点,有的是时间,迟早能把它给填平了。”这期间,还有不少村民路过,老寇家的媳妇儿等车去城里打工时,跟工作队队员们聊天时感慨地说,“现在参加体力劳动的干部不多了”;还有不少村民从一开始的驻足观看,到后来的出主意、搭把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队员们准备“打持久战”的时候,一天,村里的黄社长来帮忙时说,“你们这样干下去太费时间了,回头我把家里的推土机开过来。”队员们将信将疑,以为社长不过随口一说。但他并没有食言,第二天就开着自家的推土机过来,还带了合作社的一些乡亲来。人多力量大,大家你一铲我一铲,一下午光景过去,居然将这个“大坑”给填好了。
大伙坐在晚风中惬意地欣赏一下午的“劳动成果”时,队员们问黄社长,为什么突然愿意帮忙填这个坑了,黄社长咧嘴一笑说,“之前大伙都不太愿意主动干,是因为大伙都不想‘吃亏’,但驻村工作队的‘外村人’都在为了村子自愿劳动,本村的人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这次填坑的经历让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人明白了,唯有真情实意和身体力行的“愚公精神”才能感动群众,而在群众的力量面前没有挪不动的“山”。
最近,山上下了好几场大雨,但那个被填好的坑没再塌陷,埋排水管的事自然也就再未被提上议事日程。文书逢人便称赞道,“还是驻村工作队的法子好,既解决了问题,又给村里省了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接下来驻村的日子里,市政府办公室驻村帮扶工作队还将不断迎难而上,淬炼敢担当、能担当的“硬功夫”,增强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沉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超 通讯员 韦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