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至 话扇子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绿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十旬河朔应须醉,八柱天台好纳凉。无事使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欣赏首唐代诗人钱起的七律《避暑纳凉》意往神驰,盛夏时节,木槿花开,酷热难耐。频繁的雷阵雨刚过,蔓草新笋破土而出,南墙上也齐刷刷地长出了新苔。纱帐垂荫,诗人坐在绳床上,轻摇蒲扇,暑气全消,呷一口清茶,清爽宜人,好不惬意。这分明是一幅消夏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中的诗句。“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的伏天就到来了。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这是《诗经·小雅·四月》中描写夏天的名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自然的表达。意思是阴历(即今农历)四月入夏季,阴历(即今农历)六月到暑天。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扇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
扇 诗
在扇面上写诗、画图,使扇子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乃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盛于明。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写上《北风诗》《冰雪词》《苦寒行》之类凉飕飕的文字。炎炎夏日,吟读这些“扇头诗”,清凉之感涌上心头,消暑去烦,别有风趣。“开合清风半张纸,随机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座,一道清风共夜凉。”这首明代诗人瞿佑的咏扇诗,展现了一幅和谐温馨的家庭消夏图。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寄托了诗人对团扇的赞誉之情。
扇 联
唐代进士范质,在朝里做官时,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十分不满,就辞官而别。回家以后,他在自己的白纸扇上题了一副对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此联的意思是说:让人气闷难忍的酷暑天气,跟那些贪官污吏一起滚蛋吧;扇子一摇,凉风习习,要好的老朋友跟清风一道,来我这里做客吧。扇子在诗人手里竟成了抒发自己感情的园地。古今扇联中最有趣的首推:“明月入怀,团圆可喜;仁风在握,披拂无私”的妙联。上联说的是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愿望寄托在扇上,下联暗喻持扇者立身品德高尚。
扇 画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从唐代的杨修到宋代的范宽;从明代的唐伯虎、仇英,清代的石涛、吴昌硕到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都是画扇高手,留下了许多画扇名作。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300多柄元、明、清时的书画扇。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1982年邮电部发行T.77《明·清扇面画》邮票1套6枚,在方寸中首次展示了“明·沈周·秋林独步图” “明·唐寅·枯木寒鸦图” “明·周之冕·竹雀图” “明·陈洪绶、白汉·松下题诗” “清·恽寿平·菊花图” “清·王武·梧禽紫薇图”等名清扇面画精品,让人耳目一新。1993年邮电部发行1993-15《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首次展示了郑板桥的“竹石扇面”画。《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幅以劳动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2018-3《捣练图(局部)》小型张邮票中,有用扇子煽火的场景。《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2002-5《步辇图》特种邮票再现了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邮票画面中宫女手持华丽屏风扇陪护唐太宗出宫接见使臣。
扇 舞
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用扇子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我国汉代就出现扇舞,表演时檀板笃笃,银筝款款,佳人丽妹掩扇轻歌曼舞,风韵婀娜,楚楚动人。现代以扇作道具的舞蹈更是数不胜数。如海峡两岸流行的《采茶舞》《茉莉花》等。都展示了扇舞的优美神韵。1962年邮电部发行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1套16枚,其中第3枚《游园惊梦》中有梅兰芳扇舞剧照,这是我国邮票上最早出现的“扇子”。1962年邮电部发行特49《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6-1“汉族花鼓灯”、1963年邮电部发行特53《中国民间舞蹈(第二组)》6-6“朝鲜族扇舞”中,均有“扇舞”的形象。1983年邮电部发行T.87《京剧旦角》9-7“崔莺莺”又一次把人们带进了国粹——京剧艺术殿堂;2001年中国邮政发行2001-3《京剧丑角》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第1枚展示了京剧《什头刺汤》中的手握扇子文丑人物汤勤形象;2011年中国邮政发行2011-18《中国曲艺》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1枚展现了手拿扇子的相声演员形象。
扇 书
书法艺术运用于扇面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晋书》,书中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次在绍兴街头散步,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1993年邮电部发行1993-15《郑板桥作品选》6-6展示了郑板桥扇书作品。
扇 戏
所谓“扇戏”就是表演者用两把特别的大折扇,一柄做上盖,一柄做舞台。用引线牵动五六寸长的小绢人、唱、做、念、打,同时有乐队伴奏并配音说唱,生动有趣,是个奇特的古老剧种。
扇 谜
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谜。我国台湾、闽南等地民间流行的扇谜很多,有的直接书写于扇面而不露谜底,有的则在口头流传,不胫而走。如“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打开半月亮,收起兜里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等,益智增趣,愉悦身心,实为高雅。
扇 语
扇子还作为定情信物,国外有通过扇子作不同的动作来表达爱情的。这一习俗在港澳地区也有仿效。当打开扇子遮住脸的下部表示:“我爱你”。如时开时合表示:“我非常想你”。如不停地翻来覆去,则是警告:“你太讨厌!”如果打开扇子在自己胸前慢条斯理地扇动,表示“我仍孑然一身,尚无情人。”如果把扇子打开又合上,然后放在自己的面颊上,表示“我喜欢你。”如果把扇子放在太阳穴处,同时眼睛向上看,表示“我日夜都在思念着你。”如果用合上的扇子敲打着自己的手掌,并神情不安地来回走动,表示“小心,亲爱的,密探过来了”。
扇 俗
扇子逐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我国台湾、港澳地区有忌讳用扇子馈赠的习俗。因为“送扇”与“送丧”谐音。扇子夏用秋甩,不能长久,所以当地有“送扇无相见”之说。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羽扇纶巾的装束,羽扇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1992年邮电部发行1992—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三组)3-1“舌战群儒”、2014-18《诸葛亮》再次向人们展示了羽扇纶巾、栩栩如生的诸葛亮形象。
1979年邮电部发行T.43《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邮票1套8枚,第6枚“芭蕉扇”,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扇子”。引出了一段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过火焰山的迷人故事;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2021-7《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四)》1套4枚,其中第2枚“三调芭蕉扇”,这是芭蕉扇第2次在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出现。此外,1984年邮电部发行T.99M《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小型张1枚,亦有主人公崔莺莺和丫环执扇游花园的情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古代青年向封建礼教挑战,追求婚姻自由的舞台艺术形象。此后,在2001-26《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2002-7《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二)》、2003-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三)》、2003-20《民间传说——梁山伯、祝英台》、2004-14《民间传说——柳毅传书》、2013-23《中国古代文学家(三)》、2011-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2000-2《春节》、2001-6《永乐宫壁画》、2012-20《民间传说刘三姐》、2012—23《宋词》、2012-24《延边风情》等特种邮票中,都有各式各样的扇子出现。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七月流火,热浪滚滚,焦渴难耐。
摇蒲扇,吟唐诗,读《诗经》,赏邮票。绿窗前,竹影婆娑,桑叶莫莫,黄莺喈喈。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缕缕清风拂面来,使人心旷神怡,消夏消暑,流连忘返。
□成旭辉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