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兰州解放日

2023-08-31 18:24

致敬人民英雄 汲取奋进力量

沈家岭位于兰州西南方向,是兰州战役中国民党守敌的心脏部位,被称为“兰州锁钥”,若能攻克沈家岭,就能打破敌军整个防御体系,等于打开了解放兰州的南大门,“便可直取西关,控制黄河铁桥,断掉敌军唯一的退路,使一野部队在兰州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从而取得兰州战役的全面彻底胜利”。因此,夺取沈家岭便成为兰州战役中最关键的一场战斗,担任沈家岭主攻任务的便是王学礼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固守沈家岭的敌军是国民党马步芳军事集团精锐第八十二军一九○师,所以注定沈家岭攻坚战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斗争。

1949年8月25日晨,3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攻克沈家岭的战斗打响了。王学礼指挥第三十一团一营、二营的指战员们踏着雨后泥泞的土地,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发起猛烈冲锋,仅用十几分钟就迅速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突击队的红旗插上了敌军阵地。紧接着三十一团向敌人的第二道防线进攻,与敌军展开更加激烈的白刃战,不到半个小时就突破了敌军第二道防线。敌军一面派兵压制我军后续部队,一面集中兵力猛烈反扑,双方经过激烈的阵地抢夺,三十一团全部占领了沈家岭阵地的核心工事,与此同时,敌我双方伤亡都较大,三十一团剩下不到300人,弹药也所剩无几,在危急关头,王学礼重新编组战斗单位,组织火力,抢修工事,顽强坚守,形成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王学礼鼓励战士们:“只要大家勇敢顽强,注意节省弹药,我们就有把握守住阵地,消灭敌人。”“弹药没有送上来,敌人冲上来就是拿刺刀拼杀,也绝不能后退一步。”战士们响亮地回答:“我们用刺刀拼、拳头打、牙齿咬,也要坚守住阵地!”王学礼在火线又动员全团指战员,提出“人在阵地在,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在敌人的连续反扑中,王学礼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一次次激烈战斗,把反扑的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沿。在沈家岭攻坚战中,王学礼和全团指战员用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顽强意志坚守阵地,为增援部队投入战斗赢得了宝贵时间。

25日中午,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前来增援,从三十一团侧翼投入战斗,立即增强了三十一团的攻击力量,迅速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王学礼率部和增援部队并肩作战,又一次打退了敌军集团式反扑。黄昏时分,最后的总攻开始了。敌军孤注一掷,纠集残余兵力进行最后反扑,并从黄河北面的白塔山向沈家岭炮击,第一野战军四军前方阵地上,大炮、机枪、步枪齐开火,与敌军的炮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王学礼继续率部战斗,眼看胜利来临,此时,敌军的一颗炮弹在王学礼身边爆炸,鲜血顿时染红了他脚下的土地,这位年仅33岁的英雄团长永远地倒在了沈家岭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49年10月下旬,第一野战军四军授予王学礼“人民英雄”的荣誉称号;1959年10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兰州市烈士陵园为王学礼建立了烈士亭,永远纪念他在兰州战役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追忆和缅怀英雄人物,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从而构筑起兰州的精神高地。

向人民英雄王学礼致敬,始终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汲取人民英雄王学礼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品质,在面对重大抉择、重要关头时,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担当,真正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向人民英雄王学礼致敬,始终葆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新时代,兰州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期,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英雄精神的指引,要学习人民英雄王学礼勇敢果断、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和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从而推动兰州产业层次不断升级。

向人民英雄王学礼致敬,始终葆有家国天下的志气。新时代,更要学习人民英雄王学礼爱国奉献的精神,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一座崇敬英雄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而一群拥有英雄情怀的干部群众才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要大力度激励和褒奖崇尚实干、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让英雄情怀成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 申亚红

依托革命文物文献 讲好兰州战役故事

在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参加兰州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用生命演绎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史,留存于甘肃大地上的兰州战役遗址遗迹、展陈于兰州战役纪念馆中的各类革命文物、蕴藏于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兰州战役相关文献史料等,都是再现兰州战役的历史佐证,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保护好、管理好这些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历史资料的同时,充分挖掘兰州战役文献史料、广泛搜集相关口述历史,创新方式方法,用好各种思政教育平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兰州战役故事,是缅怀革命先烈、颂扬其创造的丰功伟绩,凝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磅礴力量的重要途径。

在保护中讲好兰州战役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很多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人文价值和革命精神,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思想伟力,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意义重大。兰州战役决战双方在陕、甘、宁、青广大地域,形成东至固原、南到秦岭、西抵循化、北攻兰州的战役布局。因而,在兰州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如分布在榆中县、七里河区和城关区的30余处遗址,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兰州战役时彭德怀司令员居住地旧址、支前遗址、纪念设施等,这些承载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故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要在保护好遗址遗迹的同时,充分发掘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育人价值,多角度、全方位地讲好兰州战役故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展现党史文物的育人价值。

在传承中讲好兰州战役故事。兰州战役留存了大量内涵丰富、呈现形态多样的革命文物。其中,在兰州战役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371套639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各兵团拍发的电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发给第一野战军司令部的电报复制件、通行证等,都是这段历史的珍贵印记,见证着解放兰州的激烈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开给支前人员的路条、兰州警备司令部发给支前人员使用的通行证,人民解放军使用过的草票、订单,向导胡兴国和支前人员的回忆文献,皋榆工委协助军团培训党员的教材等大量珍贵革命文物,见证着人民群众不遗余力支援解放军的鲜活故事。此外,兰州战役期间留存的兰州人民为人民解放军筹集粮食、积极支前等场景的一件件文物,也承载着党和人民军队英勇奋斗的历史,承载着解放大西北的英雄事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依托红色文物,挖掘这些革命文物背后承载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通过了解兰州战役的历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涵养家国情怀。

依托全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讲好兰州战役故事。2023年5月30日,甘肃省全省“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启动,兰州战役纪念馆成为首批甘肃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挥好纪念馆在红色文物、革命文献、讲解员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校馆联合育人体系,纪念馆讲解员以兼职思政课教师身份走进学校,讲述兰州战役故事,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引导大中小学生学习了解兰州战役历史、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构建学校与红色场馆融合发展体系,制定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制度,通过与各高校签订校馆长期合作育人协议,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红色场馆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发展、共同育人新模式。

用好党史资料中的文献史料,深入研究兰州战役历史。红色资源尤其是红色文献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现存大量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兰州战役相关文献史料,极为珍贵,是研究解放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加大对兰州战役史料的发掘、整理、研究,生动展现革命文物的红色基因和思想内涵,不断彰显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弘扬其中承载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崇高情怀,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比如兰州战役纪念馆举办的“兰州战役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是汇集专家学者从多领域、多角度研究兰州战役及其蕴含的军事斗争经验、精神传承、时代价值等的积极措施。兰州战役相关文献史料内容丰富,蕴含着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教育的“活教材”,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因此,要通过加大研究,不断创新推动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兰州战役历史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发挥好高校师资优势,挖掘整理兰州战役史料文献,形成一批甘肃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成果,编撰兰州战役故事文本,制作形成一批生动感人、教育价值鲜明的微课,借助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载体优势,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互动、协同育人的教学研究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彩苹

(以上稿件均系兰州战役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座谈会论文,刊发时有删节)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