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山下一座城

2023-08-31 18:24

大像山是甘谷最有名的山,远远望去,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侧耳细听,仿佛能听到猎猎的风声。山下,就是具有两千七百多年建县史的甘谷县城。有人说,一座大像山,半部甘谷史。千百年来,古城与名山,就这样相依相偎相守,相看两不厌,只有大像山!

我第一次到大像山,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周末闲暇时,常常一个人沿着大像山蜿蜒的小径丈量甘谷的风物、甘谷的历史和甘谷的人文,在大佛脚下遥望甘谷的过去、甘谷的现在和甘谷的未来。当时的甘谷县城并不大,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一条南北通透的主街道,房屋高矮不一,参差不齐,路面凸凹不平,坑坑洼洼。街坊邻居隔街相望,沿街铺面一字排开,做着各式各样的营生,朴实厚道,比如王月亮的酥圈圈、纯麻做的麻凉鞋、本地产的辣椒面等等。每逢周末,我都会走过大十字,穿过西门,到大像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当时的十字路口还没有交警,却在拐角敞亮处总有一户撑着大伞做水果生意的,像一道固定的风景摆在那里,苹果、梨、香蕉上落着一层淡淡的灰尘,补鞋的鞋匠、配钥匙的师傅忠实地陪伴在旁边。钉着生铁钉子的木质西门还在,油黑油黑的,满是岁月的痕迹,连接着西门的南城墙也还在,爬满青苔,仿佛一篇篇传说。西门两边全是摆摊子做生意的,印象最深的是西门口卖油饼的一口大锅,锅里冒着热气腾腾的油泡泡,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看城里的新奇,仿佛提醒食客它们是刚刚脱下衣服从田野里赶来的,它的身边是一个拉风箱卖醪糟的和卖油煎洋芋的。这些食物都是我最喜欢吃的,每次上山前,我都要在那里饱食一顿。

穿过西门,走过一片麦田,再走过一个村庄,就到大像山下了。山下不荒凉,也不热闹,一条渠流淌着一股不大不小的水,一片麦田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一片高低不一的民居静静地坐在山下,有砖房、瓦房和土房子,鸡犬相闻,炊烟缭绕,一派人间烟火的气息。山上游人稀少,祠宇相望,白皮松亭亭,丁香花嫣然。唯有山间的大佛巍然屹立,气度庄严。大像山是甘谷的地标,世人皆知。有人说,当火车从峡口进入甘谷,抬眼朝南一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久负盛名的大像山大佛。这尊开凿于北魏、彩妆于盛唐的大佛,有七层楼那么高,莲台之上的佛足可以容纳四个人在上面打扑克。更神奇的是当我无论站在大佛的左侧、右侧,抑或正中去看,大佛都堪称完美,毫不走样,比例协调统一,眼神安详从容,感觉慈祥恬静;而这种效果与我来时站在山下遥望时毫无二致。然而上山的道路并不通畅,青石台阶残缺老化,土质小路崎岖不平,尤其是鱼脊梁背的那一段砂石路,更是步履难行……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和许多西部小城市一样,随着城镇化浪潮的迅猛推进,甘谷县城也在一步步长大。古城像一棵古树,从根部不断生发出新的枝条和新的叶片。主街道拓宽了,新楼拔地而起,康庄路、富强路、东环路、西环路,一条条宽阔的大道在不知不觉中建成了,南北一条街的格局被打破了。古城的身躯舒展了,手臂伸长了,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充满活力。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转换。老城的面貌也不知不觉在改变。西城门、老城墙、百货大楼、东风电影院以及大像山下的民居,和那些过去的事物一样,慢慢湮没在旧城的改造和新城的崛起里。王月亮的酥圈圈、老寥家的韭菜包子、姚庄的羊肉泡馍等曾经响亮的品牌,而今也都成为老字号隐蔽在高楼大厦的角落里。

一座城的变化,一座山都见证着。

现在,我每天吃过晚饭后,都要穿过康庄路,走过西环路,到大像山公园去漫步。一到夜晚,大像山更是辉煌无比,所有的灯都亮着,灯光装饰着大像山的每一座山峰,装饰着公园的每一处角落,灯沿着山沿着河走着,山沿着灯沿着湖醒着,走进公园,就仿佛走进一片童话世界。公园里到处是休闲娱乐的人,地坛上有唱歌跳舞的,尚武苑里有打拳舞剑的,崇文苑里,有遥望蓝天沉思默想的、有抚摸石子雕像感慨万千的,象湖畔、柳荫下、花坛边则是年轻人的天地,青春的笑声有如天上的星辰一样清脆明亮。

一年四季,春去春来,花谢花开。大像山有了佛光璀璨,有了鸟语花香,山下的公园有了天光云影,有了波光潋滟,一座古城的新气象,也就在大像山的山上山下荡漾开来了。

□王琪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