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粮减损”到“科学优储” 甘肃省粮食流通行业全产业链推进节粮减损观察

2023-12-12 08:10 记者马国顺

向农户发放科学储粮仓。(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32.8万户农户用上了科学储粮仓;农户储粮环节减少损失3%-5%;全省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节粮减损1.5万吨。近年来,甘肃省粮食流通行业持续发力、精准施策,扎实推动我省节粮减损工作走深走实。

 节粮减损就是增收

为了提升粮食储备效率和品质,我省粮食储备部门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建成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安排的64个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实现全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辐射粮食主产区域。地方粮储企业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 “五代”服务,解决收获后卖粮、储粮、烘干、清理等难题,减少产后损失,积极开展“粮食银行”、合作订单、上门收购等业务,方便农民及时售粮。粮食入库质量品质明显提升,实现优质优价促农增收。

2022年,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开展代清理整理11.9万吨、代干燥14.7万吨、代储存5.4万吨、代销售13.4万吨、代加工0.3万吨,开展订单收购9.7万吨,带动种粮农户增收1400多万元,农户亩均减少损失300元左右。

不仅是产销环节,农户自储粮的安全减损也进入了粮食储备部门的工作视野。一直以来,我省积极推动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全面助推农户储粮节粮减损,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户的普遍欢迎。统计数据显示,全省32.8万户使用科学储粮仓的农户有效减少了抛洒、霉变、虫害等储粮环节的损失,改善了储粮环境,提高了储存品质。户均减损率3%-5%,每年每户减少储粮损失115斤,直接助农增收约150元。

管理科技化赋能节粮减损

粮食好不好,除了种植环节,更为关键的在于储存和管理上。节粮减损一分,即是增收增产一分。

我省粮食储备部门普遍装配智慧粮仓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仓储品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国顺 摄

我省粮食储备部门,在储存环节推广适用于本地区的储粮“四合一”新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系统、机械通风仓容分别达到标准仓容的65%、72%、72%,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占到37.3%。利用前沿的科技手段,粮食仓储的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全省科学保粮率稳定在96%以上。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十四五”期间,我省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粮仓,全省完好标准仓房仓容751.7万吨,并大力推进粮食流通“四散化”,着力降低流通成本。

2022年以来,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项目8个,总投资1.08亿元,新建高标准仓9.35万吨,改造旧仓4.89万吨。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粮库维修改造资金,引导支持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

在粮油加工环节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推进面粉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引导油脂油料适度加工,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延伸粮油产业、产品链条,力争做到“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全链条健全节粮减损制度体系

节粮减损绝不是粮食储备部门或粮油企业单方面的事,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才是把节粮减损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相继出台了《甘肃省贯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若干措施》《甘肃省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制度,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压实工作责任。明确了粮食和储备系统和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能,紧盯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了全省节粮减损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我省粮食部门进村宣传节粮减损知识。

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节粮减损方面,我省每年组织开展“粮食科技活动周”“世界粮食日暨粮食安全活动周”“陇上好粮油进村进社区”等活动,制定了《甘肃省粮食安全教育基地管理指南》,遴选发布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现有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21个。各地依托各级“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基地”“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及“粮库开放日”等载体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持续宣传节粮减损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发布爱粮节粮倡议书,广泛宣传粮食安全和爱粮节粮知识,引导群众合力营造全社会珍爱粮食、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