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种”,种下万里繁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系列报道(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万及敏 见习记者 雷雅妮
农腾戈壁,丝路延绵。
过去十年,甘肃省出口种子5.13万吨,货值51.29亿元。
一颗颗种子,已经成为甘肃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大联通的重要纽带。
甘肃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成就了甘肃农业产品的独特性。为此,甘肃坚持把农作物制种产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育种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势基地地位进一步凸显。
地处“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的甘肃,以“种”为“芯”寻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点,合作共赢的“蛋糕”必将越做越大。
他老板解决了“烦心事”
成立于2001年的酒泉华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经过20余年发展,已经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球性瓜类、蔬菜种子公司。
走进公司大门,放眼望去,一排厂房整齐有序。厂房内各类机器不断发出轰鸣声,一粒粒种子经过精挑细选后被分装在不同的包裹里。
他文山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也是番茄育种专家。
“起初,企业专注于承接种子生产的,只是负责基础的初加工工作,产能和收益并不高。”这成为创业初期他老板的烦心事。
如何才能成为市场的主角?在种子领域,他文山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评价一颗种子好不好的标准,是能否将优质、抗病、高产等多项基因集于一体,为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变化。
华美公司要攻克的,正是这个难题。
成立之初的4年时间里,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欠缺,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他文山和自己的团队坚持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团队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元,首批种子正式培育完成。“首批种子主要包括番茄、辣椒等品类,出口到了巴基斯坦。经过几年的尝试,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酒泉华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育种研发。
销路有了,但绝不止一条。
2013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他文山意识到——拿着订单找企业的日子不复存在了。从那时起,华美种业开启了新的“闯关之旅”。
“种子市场不是选美,质量是硬通货,更是生存之道。”他文山手里捏起一把种子,向记者展示着。
看似简单的筛选,是一个“细腻活”:筛选重量、形状、杂质,只有颗粒饱满的种子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挑选……目前,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集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包装为一体的机械化、标准化的蔬菜种子加工生产线,产品全部实现了精加工、精包装。
10年过去,市场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
产品——生产番茄、辣椒、西瓜等6大类产品,千余种品类已经走出了国门,螺丝椒品种华美105、樱桃番茄育种等更是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
市场——近几年,在中东、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其中,中东市场占据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45%。每年国际市场收入稳定在300万—400万美元之间,逐步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看着手中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他文山的“烦心事”没有了。
小种子有“大作为”
“播撒一包种子很快,但如果是卖起来,却要数粒粒。”在酒泉市肃州区酒泉东方种子有限公司的芽率实验室里,实验室主任王龙指着玻璃柜中正在培育的韭菜种子表示。
眼下的寒冬季节,对于这家以种子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来说,种子的出口数量开始逐步减少,实验室里的培育则成了公司发展的“主战场”。
“工作看似简单,但有大学问。”透过玻璃窗向内望去,入眼可见的,不是想象中清冷灯光下的实验平台,而是类似于一个个“饭盒”样的塑料盒整齐摆放在一起;如果再仔细观察,几个嫩芽已经逐步突破土壤,等待着下一步的检验。
实验室外的大厅里,几张桌子摆放整齐,检验员将已经取出塑料盒的黄绿色的种苗挑选出来,分装进一个个小包装袋中。“种苗整体长出需要14天的周期。通常在第7天时需要进行一次初检查,发芽势在90%以上为合格,一个周期结束时,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王龙说,“种苗长成后就是人工分装以及进行下一步的抽样混检,确保产品的质量过关。”
DSC_2926
经过11年的发展,公司现有多少个品种的种子?质量合格了,要卖到哪里去?
“种类丰富了,订单多了,出口规模增长了,销路自然不用愁。”公司总经理张德忠自信地说。
自信从何而来?
张德忠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公司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如今,近50个蔬菜作物种类、200余个花卉作物种类,通过空中运输或者海上运输发往国外销售。每年生产种子900吨左右,产值在1.2亿元左右。公司生产订单更是来自于丹麦、德国、俄罗斯、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酒泉华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和酒泉东方种子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酒泉市种业发展的缩影。
如今,作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制种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酒泉市肃州区凭借培育的种子籽粒饱满、光泽度好、发芽率高、耐贮藏,成为了全球公认的优势农作物制种区之一。同时,亦是一张递给世界的甘肃种业的“金名片”。
目前,全区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40.5万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达到163家,与美国、法国、荷兰等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近千家种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蔬菜种子年产量占国内用种量的50%,出口量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50%;花卉种子年产量占国内用种量的60%,杂交制种玉米生产量占全国玉米种子生产量的10%。
蓄势奋进的凉州种业
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东端,武威市凉州区的种业发展始终保持着蓄势奋进的劲头。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凉州区具有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生产的种子色泽纯正、千粒重高、饱满度好、发芽率高,被国内外种子生产者赞誉为“天然的种子生产车间”和“天然种子仓库”。
2023年1月,经兰州海关所属金昌海关检验合格,由武威立安种子有限公司申报的西瓜种子首次出口荷兰。
“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口方面的经验依旧有所欠缺。因此,金昌海关主动上门宣讲优惠政策,指导报关报检,为企业出口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次出口,也是我们对于进一步探索海外市场的有益尝试。”武威立安种子有限公司经理张兴林说。
2007年,武威立安种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主要致力于发展特色蔬菜、瓜类种子出口订单农业。
张兴林告诉记者,经过16年的发展,公司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建成番茄种子生产基地60亩,年生产种子1000多公斤;建成黄瓜种子生产基地80亩,年生产种子2000多公斤……
“我们作了一个统计,2016年至今累计出口创汇543.7万美元。”张兴林说。“成绩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希望可以进一步打通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枢纽,让凉州种子‘香飘’万里。”
出口是有益的探索,产品则是最好的“敲门砖”。
规模如何?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现有种业发展基础,常年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15万亩左右,年产种量5000万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产值怎么样?年生产蔬菜种苗2亿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瓜菜对外制种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日光温室蔬菜种苗生产基地。
企业有多少?目前,共有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74家。包括玉米制种企业16家,小麦、瓜菜等种子企业26家,蔬菜种苗企业32家。玉米制种企业建成种子加工中心24个,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30条,果穗烘干线23条,加工车间5万平方米,仓库5万平方米,种子晒场100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5亿公斤。种子产业带动5万余户农户增收超过3.6亿元。
积跬步,致千里;汇小流,成江海。制种产业已成为凉州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制种农户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