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川”里绘新景 湟水河畔种田忙
农户正在田间劳作
3月7日,红古区花庄镇王家庄村的刘新华两口子在地里种甘蓝,怕耽误农时,让邻居来帮忙。压膜、播种、浇水等劳动工序娴熟利索,一看就是庄稼行里的“老把式”。一会的工夫,2亩多地就种完了。一垄垄黑白分明的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宛若绘制了花纹的地毯,与田野里的大棚等农业设施浑然一体,俨然成了“八宝川”里一幅唯美的水墨画卷。
红古区已播种蔬菜5280亩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播种的好时光。正在地里压地膜的祁世全说:“我今年种了12亩红笋,前两天刚种上。我看有的地膜没压实,今天再往实里压一下。”谈及去年的收入时,祁世全说,去年种了1亩红笋,大概有1万元的收成。今年在自家7亩地的基础上又承包了村民的5亩地,种上了红笋和甘蓝,目前12亩地已种完。“近几年,我们这里主要种红笋、甘蓝、松花、娃娃菜、番瓜等蔬菜,基本都使用有机肥,而且种植出来的蔬菜口味地道,产量高,市场销路好。”
据红古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干部赵斌介绍,目前,红古区已播种各类蔬菜5280亩,其中大白菜500亩、西葫芦242亩、番茄188亩、莴笋4350亩。花椰菜、甘蓝、娃娃菜等其他蔬菜作物将陆续开展播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将于3月中旬播种,预计4月中旬春播任务将全面完成。
农资销售迎来春天
当日,记者在花庄镇青土坡的茁原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看到,来自青海海东的车辆正在装磷酸二胺。各种氮肥、钾肥等琳琅满目,店员巨正欢说,“今年春耕开始后,化肥等农资产品销量明显增加,除满足红古市场外,农资产品还销往青海民和等地。目前,我们这里已销售二胺100多吨、有机肥40多吨,地膜15吨,农药、蔬菜种子等的销量也很好。”
农作物的重茬种植会导致土壤退化,如何改良土壤,开发利用盐碱地,提高土壤地力是新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兰州市大行农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是集土壤改良、土壤治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农用微生物菌剂及土壤改良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采用高科技手段改良土壤上万亩,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以及盐碱、重茬、障碍性土壤的改良复耕。
该公司厂区里堆满了大量的有机肥原材料。“现在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公司有机肥储备近2万吨。同时,全面启动了微生物发酵车间的作业,可完全保障红古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该公司生产厂厂长孙永安介绍,公司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做成有机肥料,主要保障红古区春播的肥料供应,年产量3万吨左右,年处理牛羊粪、秸秆类农业废弃物8万吨左右。
安全农机保障春耕生产
据了解,针对春耕备耕时节农机高频使用实际,红古区农机部门还提前介入,全面排摸检查,深入一线开展农机技术服务指导。重点对动力机械、耕整地配套机具、农作物播种机具的检修保养,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开展排查,保障农机具春耕生产。同时,深入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4户农机大户,现场察看农机具的保养与维护,宣讲机具维护保养技术和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并叮嘱有关人员要农业生产与安全两手抓,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做到不误农时不误春。
红古区在农机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中,对个别无牌照、未检验的拖拉机进行了现场处理,先后培训农户150余人,检修农机具1300台(件、部)。目前,全区农机春耕物资储备充足,实现了农机具检修到位、人员培训到位。据悉,红古区农机部门还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服务到户、良机到田,确保农机优质、安全、高效,服务全区春耕生产。
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采访中,记者获悉,近年来,红古区不断完善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着眼保障稳面积提单产,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积极开展“大棚房”回头看行动,对全区撂荒地开展实地排查整治。同时,积极调查统筹计划分解粮食种植任务,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积极接纳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纳米铁肥等技术,以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为重点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据红古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红古区地处兰州市西部,大通河、湟水河贯穿全境,形成了优质的河川谷地,是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全区耕地面积8.12万亩。今年,全区春播面积预计达7.3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1.69万亩(玉米1.44万亩、小麦0.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预计达5.7万亩。为保障春耕备耕生产有序开展,红古区提前行动,全面检查排摸和筹备春耕农资。目前,全区储备化肥3000吨,种子61吨,农膜285吨,农药20吨,可随时调拨,充分保障全区春耕生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